跳至主要内容

资本市场与中国“性革命” Capital Market and Sexual Revoluntion in China

不仅仅是社会控制减弱造就了性革命

20世纪的中国,整个国家不仅仅在社会体制上开始了重大的转变,进入从农业到工业、从传统到现代社会转型过程,而且最关乎自身的性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甚至可以用“性革命”予以冠名。通过实证调查,潘绥铭认为中国的性革命已经成功,这表现在性爱抚总量的增加、性生活方式的种类越来越多、性生活越来越美满等方面(潘绥铭,2008:3)。潘绥铭(2011: 25~27)认为性革命的发生有社会控制放松、“陌生人社会”形成社会背景、个人再次张扬三方面的社会背景;性与政治分离、爱情高于婚姻理念的确立、社会的年轻化成为催生性革命的三大助力。方刚(2011)以多性伴侣行为为研究对象,进一步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得出,由于正式控制力量的衰落,引起了非正式控制和自我控制的减弱,从而是的多性伴侣行为得以发生。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革命必然导致性革命,资本主义道德被推翻必然会被新的自由道德取代。这种前提是由于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是对性进行压抑的,所以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改变社会结构才能获得性的最终解放。正如1949年后中国没有设立通奸罪,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来证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在性的开放程度上更高。然而,十分吊诡的是,在号称实现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性的革命最终却失败了。


Wilhelm Reich(1986)认为苏联的性革命受阻,甚至向独裁主义道德形式倒退。中国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性成为革命的附属,出现了“无性文化”。所以,滑稽的场面出现,社会主义体制的变化,甚至走向资本主义,就成了性革命的希望。然而,是否社会控制的强/弱就导致了性的压抑/革命呢?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是市场化的进程。如果我们将市场化进程考虑在内,性行为的开放化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控制的宽松,资本市场的力量在此种应当起着一种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中的性消费


1949年之后,与性相关的产品被归为计生用品,而且相关的产品也围绕着避孕,这就使得性产品成为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所管控的资源。然而,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正式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性产品开始与国家脱离,进入市场。1993年3月23日,在北京赵登禹路143号出现了一家名为“亚当夏娃保健中心”的商店,其销售的性产品包括带刺的避孕套、延长勃起时间的“神油”、震荡器、仿真阴茎,这些大部分人之前闻所未闻的东西。此后,性用品的名词逐渐取代了计生用品这个名词,性用品店开遍大江南北。


90年代安全套的使用是与艾滋病防治联系起来的,在此间,外国品牌“杰士邦”、“杜蕾斯”等纷纷进军中国。1998 年10 月,杰士邦以“无忧无虑的爱”,在广州80 辆公共汽车上亮出我国首条安全套广告。同年11月,杰士邦在深圳市内挂起了500台安全套自动销售机,第一次在中国将安全套自动销售机挂上街头。作为一家占中国安全套市场份额25%的企业,杰士邦以这些商业事件开始开拓中国市场。当然,对于安全套,许多人认为带套降低了快感,在紧急的一刻,人们在激情与安全之间还是选择了激情。在潘绥铭2006年的全国调查中,与任何人过性生活的时候都是用安全套的人,仅仅占6.1%;而跟什么人都不是用安全套的却占到51.3%之多。如果仅仅是以防止艾滋病这一项来吸引人们是远远不够的。安全套的厂家们明白,安全套的核心仍然是性,而不是病。超薄套、多彩套、香味套、异型套、震动环、润滑剂……安全套厂商不断推出更多能够增加性快感的安全套,正如杰士邦的著名广告语:尽享激情,自有一套。


关于性交过程的影像也开始大规模传播,它有着各种名称:毛片、黄片、A片,同时被国家成为“色情淫秽录像”,姑且称之为色情片。在国家扫黄行为的打击中,这些片仍大量泛滥,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中,传播更加方便快捷。然而,色情片中的场景却不等同于正常的性交场景,往往是通过性交者服用性激素延长性交时间,通过特技处理加强性交效果,结果呈现出一种夸张的性交场景。“平时从色情片中看到的那些汹涌不断的精液,就是由牛奶和白蜂蜜合成的”。在这个影像制造过程中,甚至生产出“颜射”、“胸射”等前所未闻的新方式,同时也有许多人在开始效仿。


同时,媒体上涉性的场面越来越多,性成为媒体吸引读者眼球的一大法宝。任何与性有关的内容,都会成为最佳的卖点。特别是平面广告上丰胸、翘臀的美女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性暗示,整个社会显得“性趣盎然”,并致使“性化”开始出现。


对于性生活,从此前简单的生殖为中心,逐渐通过市场中各种话语和象征体系建构出:性生活是一个要持久,要有高潮,要有情趣,要有复杂多变的形式的过程。正因为性生活要像影像中那些持久,那样复杂多样,那么壮阳药也就有市场了,伟哥也就来到中国了。公共厕所的墙壁上、路旁的电线杆子上、街头巷尾张贴的土广告写着“包治阳痿、早泄、性功能减退”。


性功能障碍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病”,而且要去医院治,而且还要通过各种药物的服用去延长性生活的强度和时间。性用品店里也就买的不只是安全套,有更多的情趣内衣、更多的服装和道具。而这些绝大部分都是各类的商业主体给予我们的知识。在性教育匮乏的情境下,若是没有这些相关的广告、影像与五花八门的性用品,我们从何而知高潮、口交、G点、SM等知识呢?


新的控制抑或性革命?


人的性欲,在这种场景下,与其说是发自本能,不如说是不断被市场所不断生产出来的,不断强化出来的。正如Jean Baudrillard(1998)的消费社会理论中所说的,性欲成为一种象征的及总体的交换结构。资本市场所生产出来的性欲高于个人的性欲,制造出个人性欲的匮乏,使人对性的需求不断增强,而这样就让资本家看到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我们性欲越强,性行为越丰富,行的自由程度越高,资本家所获得的利益就将越大。资本家不会空等我们自身的改变,而是迫不及待地尝试去改变我们的身体,并控制我们的身体。这才是资本市场控制力量最强大的地方。中国的性革命,不仅仅是因为社会控制的削弱造成,资本市场的对于性的各种创造和建构是掀起性革命的一股更大的力量。


本文主要是根据笔者的理解提出了关于中国“性革命”的一些思考,但还没能从实证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性行为不是人自己的行为,而是通过社会的各种力量所塑造起来的。所以,在这场性革命中,我们看到,在国家正式控制、道德的非正式控制逐渐减弱之时,或许能给个体以喘息之机,但是资本市场的控制力量又不知不觉开始侵入到每个人的身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真正自由?我们的性还是我们想要的性吗?


参考文献

安蕾. 安全套的中国步伐. 记者观察(上半月), 2008(12)

方刚. 多性伴侣[M]. 北京: 群众出版社, 2011

潘绥铭. 中国性革命纵论[M]. 高雄: 万有出版社, 2006

潘绥铭. 中国性革命成功的实证[M]. 高雄: 万有出版社, 2008

潘绥铭. 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与性关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潘绥铭、黄盈盈. 性社会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潘绥铭; 黄盈盈.“看黄”剖析. 百科知识, 2011(10)

Susse. A片是这样生产出来的. 婚育与健康. 2009(29)

陶然. 中国安全套行业的机遇和挑战[J]. 中国橡胶, 2003,(23) .

Baudrillard, Jean. 1998. 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 SAGE Publications Ltd

Reich, Wilhelm. 1986. The Sexual Revolution.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Frankl, George. 1974. The Failure of the Sexual Revolution. Kahn & Averill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