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廓尔喀”与“尼泊尔” Gorkha and Nepal

我在尼泊尔与其说是旅行,不如说是生活。在尼泊尔这么长时间,我并没有去过很多地方,没有去徒步,更不要说去看珠穆朗玛峰。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加德满都河谷之中,来回游走于加都和巴德岗之间。

在百事可乐的餐馆认识了餐馆老板Dipendra,他之前学过一点日语,打算去日本打工,可是工作签证没能通过。第一次见我的时候,他以为我是日本人,就点头哈腰称呼我为“SENSEI”。后来我跟他解释,即便我会日语,但是我实际上是中国人。但不管我的中国身份,他习惯性地每次称呼我为“SENSEI”,我来餐馆吃饭也总给我打点小折扣。灯节(Tihar)的时候,他邀请我到他老家廓尔喀去玩。我正好计划着去博卡拉逛一圈,正好廓尔喀在去博卡拉路上,我便恭敬不如从命,和他一起坐车,走出加德满都河谷。

廓尔喀村落

出加德满都河谷,只有东西两条道路可以行车。我从西藏过来时候,走的是西边的道进加德满都,现在又从东边的道走出加德满都。因为不是旅游大巴,而是当地的车,车上十分拥挤,我们到得晚只能站在车里。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从樟木过来的时候看到那么多人坐在车顶,在这么拥挤的车里,坐在车顶可要比站在车里舒服多了。中途我和Dipendra有幸能够到换到车顶上坐,手机里发着激情四射的印地语歌曲,迎面扑来一阵阵凉风,还能看到周围的青山绿水,果然是一种人生享受。可以,这种享受只持续了20分钟,就因为交警盘查而我们又重新回到车里站了。看来,坐车顶在这里并不是合法的。

廓尔喀在离加都20多公里的路上,正在去博卡拉的路中间往北拐,爬着坡走10公里走上五六公里就到了山城廓尔喀。在车上站了近6个小时,终于下了车到达廓尔喀。提起廓尔喀,不少中国人会想起骁勇善战的廓尔喀军人,还有不少中国人来尼泊尔必买的廓尔喀军刀。不过,此时对我来说,不过只是一个平静的小镇。我们从镇上步行前进,远处是覆盖白雪的喜马拉雅山脉。Dipendra指着说,这是Ganesh一峰,看到了吗?那是Ganesh二峰看到了吗?我想,虽然没有去博卡拉徒步,但现在这不就是徒步吗?一路上都是Dipendra的朋友和亲戚,走走停停将近1个小时,我们到了他叔叔的家。我们歇了会脚,换了摩托车为交通工具。骑着摩托车翻山越岭了一个小时,终于摸着黑到达他村里的老家。刚到的时候,他妈妈正在屋里烧柴做饭。我们打着应急灯,喝着小酒,吃点小肉,看着漫天的繁星。Dipendra的爸爸不准他喝酒,所以他一见他爸过来,就赶紧把就藏到应急灯后面。Dipendra上完小学之后,父亲就把他送到奇特旺读书,然后后来自己又到巴德岗去上学院。去日本打工无法成行,也就在百事可乐小镇上开起了餐馆。总之,这总要比留在家里种田强多了。躺在稻草铺的床上,我慢慢进入睡梦,度过了在廓尔喀的第一晚。

第二天,我们又开始徒步翻山,大概中午时候我们到了河边他奶奶家。他家在外面的许多亲戚都回来了。灯节有点像中国的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很多人即便身在国外,也会回到老家团聚。到了他家后,我和他们家的几个小孩又结伴到河边玩。在河边有个小凉亭,是Dipendra的爷爷修建的,为的是给路人方便。我们坐在凉亭里听歌聊天,十分之在。在河的对岸就是现任总理巴布拉姆·巴特拉伊的老家。巴特拉伊是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的二号人物、中央副主席,地位仅次于普拉昌达。廓尔喀正是他们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策源地。

1996年2月16日,他们袭击了廓尔喀地区的银行,并烧毁了贷款的土地抵押契约,以此掀起农民阶级发对资产阶级,推翻君主专制的内战。这场内战持续了10年,最终政府与毛主义签署和平协议,毛主义政党人物进入政坛,普拉昌达在大选中获得胜利当选为总理,巴特拉伊继其之后阿在2011年大选当选总理。许多地方看起来波澜不惊,但只要我们去听,到处都充满了故事。相对与加德满都河谷,廓尔喀不过只是个贫瘠的山区,但这个地方对尼泊尔意义非同寻常,不仅仅因为现任总理是廓尔喀人,而且统一尼泊尔的也是廓尔喀人。

从廓尔喀到尼泊尔

第三天一早,我背起行李,告别了Dipendra家人,又回到了镇上。在乘车去博卡拉之前,花一小段时间,逛下这个山城。

相对于加都、博卡拉、蓝毗尼这些地方,位于山区廓尔喀并没有多少游客。所以这个小山城分外宁静。从汽车站下车后往上走不远,就能看到达洛王宫(Tallo Durbar),这个王宫建议19世纪,相传是加德满都一位王后退隐到这里时候,国王为她所建的。现在已经改建成了廓尔喀博物馆。在廓尔喀博物馆里挂着一张尼泊尔全盛时期的地图,那时候的尼泊尔疆域包括,这是尼泊尔历史上最为光辉的时刻。当时的尼泊尔包括现在印度的锡金(Sikkim)一部分、Uttaranchal,面积相当于现在尼泊尔的1.5倍。

说起锡金,这个地方早就在1975年就被印度吞并了,而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上锡金这个国家名字却一直到最近才消失。小时候还在学世界地理时候还经常要念叨到锡金是中国的邻国之一。实际上,锡金这个地方的官方语言是尼泊尔语,很大一部分曾一度是尼泊尔的领土。在被印度吞并之后,锡金人掀起了“廓尔喀兰(Gorkhaland)运动”,他们把自己定义成廓尔喀人,而非印度人,要求独立自治。

走出达洛王宫,我找到了登山的阶梯,这阶梯通向的是山顶廓尔喀沙哈王族的王宫。阶梯听说一共有1500级,总之是一个不小的高度。山城的建筑物都是依山而建,阶梯两边都有人家,回头望四方也都是连绵不绝的山丘。路上行人不多,间或能见到几个外国游客。一个尼泊尔大爷和我同时登山,他就和我聊了起来。刚开始我还有点警觉,以为他是要做导游做导游费什么。聊起来之后才知道人家只是普通大爷一个,路上遇到顺便带我玩玩罢了。在尼泊尔我的警觉心好像是比较多余的,总能遇到许多善心的人。当时我的尼泊尔语还不够熟练,大致可以知道他之前是住在村里,现在搬到镇里住下来,有个孩子在加都上学。我就跟着他一路登上了山顶的廓尔喀王宫。

说是王宫,其实看起来更像个要塞。而现在的用途,更像是个神庙。每天早上,当地的居民都会前来拜祭王宫里的印度教众神。在18世纪前,廓尔喀不过是一个山地小国,Shah王族是雅利安人种,他们自诩为刹蒂利武士阶层,在这里统治着蒙古人种莫格尔族。他们的语言是Khas语,也就是现在尼泊尔语的祖先。在当时的尼泊尔境内,遍布着各种小国。当时虽未的“尼泊尔”,其实只是加德满都河谷马拉王族统治的尼瓦尔人小国而已。各个国家力量弱小,互相攻伐,但谁都无法完全吞并谁。而加德满都的马拉王族内部还搞分裂,最后一分为三,成为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三个小马拉王朝。帕坦和巴德岗也仿照加德满都建了自己的王宫和广场。

廓尔喀的第十代国王普利迪维•那拉衍•沙哈(Prithivi Narayan Shah)是个雄心勃勃的国王,他去了印度,见识了当时统治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现代化军事设备,并从那里购买了一批火枪回廓尔喀升级自己的军队。普利迪维带着这只军队,开始20多年的征伐,吞并尼泊尔西部的小国。普利迪维与加德满都的马拉王朝进行了三次战争,前两次都以失败结束,最后,普利迪维攻占了加都南北的要塞,切断了加德满都河谷与西藏和印度的之间的联系,使得加德满都河谷孤立无援,最终接连攻占了加德满都的三个王国。

攻占加都河谷让普利迪维的征伐大业达到了顶峰,1769年,他将首都从山区廓尔喀搬到了加德满都,雅利安人种的沙哈王族又统治这里的尼瓦人。普利迪维站稳根基,又会师东进,吞并了东部诸国。这就形成了全盛时期的尼泊尔版图,成为了现代尼泊尔这个现代国家形成的开始。如今,在加德满都的辛格王宫前,挺立着普利迪维的塑像,他竖起食指,象征国家统一。此后,廓尔喀将国号也改为了尼泊尔了。廓尔喀,从一个山城小国,真正变成了“尼泊尔”。

廓尔喀雇佣军

很可惜,这个刚统一起来的国家的邻居一边是强盛的清帝国,一边是殖民印度的大英帝国,所以尼泊尔人的骄傲并没有持续多久。1791年,廓尔喀入侵西藏,进兵日喀则,惹恼了北京的乾隆皇帝,很快就他们就被清朝派出的军队打败。1814年,英国入侵尼泊尔,尼泊尔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两年后尼泊尔最终落败,与英国签订了苏高里条约(Treaty of Sugauli),条约将三分之一的尼泊尔领土割让给英属印度。对于对英战争的这段历史,尼泊尔人有时还引以为荣,因为虽然割让了领土,但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唯一一个没有被殖民过的亚洲国家。实际上,主动方并不在尼泊尔,而在于英国,英国的目的是把尼泊尔作为缓冲国,对抗清朝。

条约允许英国军队在尼泊尔雇佣士兵,这就开始了英国廓尔喀雇佣军的历史,一直持续至今。从此,廓尔喀从一个山国的名字变成了雇佣军的名号。廓尔喀雇佣军被塑造成骁勇善战的敢死队形象,廓尔喀军刀也成了世界知名的兵器。在博卡拉,有退伍的前廓尔喀军人建立了一个廓尔喀纪念博物馆,纪念这些活跃在世界战争舞台上的尼泊尔人。一进博物馆,就可以看见廓尔喀雇佣军的格言,“宁死不做懦夫”(It is better to die than to be a coward)。“至今,在战斗中死亡、负伤、失踪的廓尔喀雇佣军人总计有43902人。”在两百多年里,他们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镇压马来亚的共产党军队,消弭婆罗洲冲突,甚至在阿富汗战争也见到他们的身影。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廓尔喀一分为二,一为受雇于英国军队,英文写为Gurkha,一为受雇于印度军队,英文写为Gorkha。如今,英国和印度都在尼泊尔设立了招聘营地,同时成立了许多专门培训雇佣军的学校。每年有不少尼泊尔人加入雇佣军行列之中。

对于雇佣军,尼泊尔本国人并不觉得这是如何荣耀的一件事情。为别国利益而打仗,甚至去侵略他国,这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吗?如果换在中国,早就被扣上“伪军”之名。廓尔喀雇佣军中,大部分都是古伦(Gurung)、莫格尔(Magar)、达芒(Tamang)、林布(Limbu)等蒙古人种种族。这些种族在尼泊尔的种姓等级制度下,属于低级种姓,社会地位低,家庭贫困。而在英国当雇佣军能得到一笔不小的酬金,所以直至今天,在国内经济落后,谋生艰难的情况下,很多贫困的人还是愿意受雇于英国、印度军队。说到底,尼泊尔这群廓尔喀雇佣军不过是为了“生存”,这到底只是一份工作。

廓尔喀,从一个山城小国,缔造了尼泊尔的统一历史,又凭借着雇佣军名闻天下,当我以为此后就风平浪静的时候,他又称为了“人民战争”的策源地。谈尼泊尔的历史,廓尔喀总是绕不开的。或许,来尼泊尔,除了去博卡拉徒步,去奇特旺骑大象,去蓝毗尼拜佛祖,我们兴许也要来看看这个宁静的山城——廓尔喀。


2013年2月23日
加德满都百事可乐镇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