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回中国怀怀旧 Back in China for Old Memories

本来以为在尼泊尔可以办理泰国的签证,可是打电话到使馆一问,才知道他们不办理中国居民的旅游签证,我只能到曼谷落地签15天。对我来说,在一个国家只待15天怎么甘心?何况这还是泰国。求助在泰国的尼泊尔长老,希望在泰国的寺庙能给我开介绍信,让我能在尼泊尔申请旅游签证。长老直接给了我泰国寺庙长老的电话,我一个电话打去,却发现这位长老英语几乎不懂,而我也几乎不懂泰语,交流困难。思前想后,最后决定干脆回国一趟,在国内办理好泰国两个月的旅游签证,然后路经老挝,再进入泰国。这样要算我少有的真正在路上的旅行了。

回中国,跟回家还不是一码事,因为我去的是云南。飞机落地在“大气”的昆明长水机场,一出机场就登上“舒适”的机场大巴往篆塘的青年旅舍开去。虽然夜里,一路上却灯火通明,车上的乘务员小姐热情洋溢地介绍起云南的旅游情况,并亲切地询问每个旅客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在南亚生活了一年的话,突然享受到如此“现代化”的服务,颇有些惊讶。

云南,在许多年前曾是我旅行的梦之一。当然,如今的云南当然不是梦,而是中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了。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这些都是让多少人魂牵梦萦的地方。不过,经历了一年多的南亚旅行的我,回到这里更为直接的印象是:大家几乎都在说汉语。当然,这是几乎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因为这是在中国。而且,云南的方言也属于北方方言,昆明人说的话也就是变个腔调而已。我也说了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沟通自然没有任何障碍。不用像在其他国家一样拿着本Lonely Planet的Phrase Book到处翻,在手机辞典里查单词。少了新鲜语言的刺激,云南对我的吸引力可能不如乱哄哄的达卡。

青旅

青年旅馆里照旧住着中国各地各种辞职旅行的人,同时也混搭上一些欧美来的背包客。因为不是学生假期,几乎没有学生。在一年之前,我见识到这么多辞职旅行的人的时候,颇有新奇感,甚至心生敬意。不过如今,我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生不就是一场旅行,大家总会有过迷茫的时候,,有过厌倦日复一日重复的节奏,有过十分想出走的那么一段时间。所以,年轻人在国内到处飘荡的人多的是,理所当然了。恰逢中秋夜,打了个电话给父母说自己短时间还不会回家,可能要等过年吧。旅馆里有一群为同一项目出差的人,就和他们搭伙吃了顿中秋饭。我问,你们出差为啥不住酒店?他们回答说:

“住青旅热闹,好玩。”

这间青旅的外国游客不少,当然中国的青旅不像印度和尼泊尔都是外国人,主要还是中国人为主。某天,我看到楼下有一先生相貌酷似南亚的雅利安人种,皮肤略黑、鼻骨略高、头发曲卷,这让我感到亲切万分。不过见他正和店里的女孩谈天说地,就不打扰。晚上,我在楼下和一哥们聊天,那哥们就指了后面那个我今天见到的外国人,说:

“外国人来自巴基斯坦,问了我路,我英语不好,很难跟他解释,你能帮忙吗?”

原来是巴基斯坦人!乌尔都语和印地语不就是一回事吗?我走上去操起自己的不怎么熟练的印地语,跟他沟通起来。他兴奋的发现居然有中国人会乌尔都语/印地语。我说:

“巴基斯坦我没去过。倒是去过印度,不过只在印度待了不到三个星期。我的印地语说的不好。”

接着,他介绍了下自己的情况:

“我个报社记者,报社派来云南做报道的。明天要坐飞机回国,打的太贵了,我想做机场大巴。但是,还搞不懂怎么坐机场大巴到机场?”

我热情地为这位南亚朋友指路,顺便也练习下我最不熟悉的印地语。出差不住酒店住青旅,打的太贵,坐机场大巴。这种拮据的海外出差方式,中国人可能几乎没有这样出差,或起码说海外出差的吧。中国对巴基斯坦人来说,可能贵了点吧。

大学的怀旧

自己去领事馆办签证很麻烦,所以我直接找了旅游公司为我代办签证,钱花多了点,但省了不少事情,其实也很经济。可惜不幸恰逢中秋假期,我还要等个四五天才能拿到签证。接下的时间,我先在昆明市内瞎逛,做点游客该做的事情。参观下云南省博物馆,不过博物馆正在搬迁,所以许多展区正在搬运过程中,可看的东西十分有限。然后,我又游荡到了云南师范大学,这里,也许对中国的大学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正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在云南师范大学内,树立着“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记录这段历史。西南联大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当时中国三个顶尖大学的组合体,中日战争爆发后,北平被日本军队占领。三个大学的师生,连同明星教授整容,浩浩荡荡地行走大半个中国,最后在昆明落脚,组建了这个传奇式的大学。

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里,我可以看到不少我熟悉的名字,第一位可能就是潮州女婿杨振宁先生。当然,“潮州女婿”是个新头衔,他更为闪亮的是“诺贝尔奖得主”。对于社会学背景的我,还有社会学系里的陈达、潘光旦、李景汉、费孝通。云南,应该是费孝通老师学术事业的第二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完成《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成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之作。此后,他在昆明的呈贡主持“魁阁”社会调查团队,有写出了《云南三村》。他扎扎实实地进行社会调查的精神,一直是中国的社会学界怀旧对象。中国社会学在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就后就被当成资产阶级学科给取消掉了,指导80年代末期才开始恢复,至今还是一个边缘学科。中国的学术发展悲剧在总要看政府的脸色,何况社会学?所以在政府高呼“社会建设”的时候,“社会学”就开始做文章,惊呼受到国家重视,“社会学的春天来了!”。来了吗?可能怀旧会更加实际。

同时,我们看到整个中国大学界也在怀旧,怀旧的对象就是西南联大了。“为什么在抗战烽火中能出诺贝尔奖,能出那么多明星式的大师?”“西南联大才是中国真正的大学!”“中国大学精神何在?”还记得某位北大教授也说过:“北京大学是中国最摧残学生的大学了!”不少人很悲观,感叹不如从前了。感叹中国大学停滞不前,或者说在堕落。当然,如果大学让多数大学生,而且还是精英大学生向往的生活是在政府里求一稳当差事,谋点权力一能自保二能做些“合法”的小偷小摸的话,那当然是对人才的浪费,也貌似大学成了“歪道”。走入大学时候有着朝阳般的活力,走出大学却莫名其妙地失去了这种活力,那该怪罪谁呢?我坚持在大学不入党,也许就是一种“年少无知”的抵抗吧。

也许,中国大学生如果只身陷于课堂、图书馆、食堂、宿舍这几个点的话,生活的圈子太过局限,容易生出悲观的情怀。那么,放眼世界吧!起码,在这一年里,我看到很多大学生来到尼泊尔做志愿者,也许他们时间不长,但我看到大家眼睛里都是闪着光,不是玩魔兽逛淘宝时候电脑屏幕折射出来的光,而是从自己眼里发出的光,那是一种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光。世界的内容很丰富,我们也许不用那么怀旧。

走出云南师范大学,在校门旁的小吃店遇见孟加拉国人。他们过来云南旅游,可是云南的东西他们吃不惯,只能在小店里买汉堡和可乐。一个多月没说孟加拉语,突然说起来让我还有点不大适应。不过我可高兴了,如今我会的外语远远不只是英语了。

历史的怀旧

昆明市内没有什么其他吸引我去的地方了,那我就往西走吧,先去大理。

大理,首先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古代的王国。在大理国之前,先有南诏国。从下关到大理古城的路上,有南诏初期都城遗址太和城,遗址有着立于766年的“南诏德化碑”。这个遗址几乎无人问津,“南诏德化碑”也被锁在一座亭子里。还好找到守门的人帮我打开,才有幸一睹这块重要的碑文。看到碑文让我大吃一惊,碑石几乎被磨损殆尽。而这个磨损确实人为。建国后碑文就被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但“破四旧”和“文革”风潮正盛之时,越是文物就越要破坏。同时,当时还盛传刮去碑文的石末可以治病,附近的村民纷纷对碑文“下毒手”,所以碑文就成了今天这般惨状。建亭上锁,也许能够保护碑文不再遭毒手吧。

云南这块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不属于中国的中央政权管辖。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的皮罗阁最先统一云南境并建立独立王国。唐王朝本意是希望用南诏牵制吐蕃,可是南诏也趁机扩张自己的势力,两国矛盾不断计划。最后两国间爆发天宝战争(750-754年),南诏转而投奔吐蕃。最后在吐蕃的帮助下,三次大败唐朝军队。以弱胜强的南诏国王阁罗凤并没有沾沾自喜,可能他也担忧在于唐朝这样的大国恶交后的后果,所以就要求汉人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回撰文“南诏德化碑”,诉说自己“叛唐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阁罗凤果然有先见之明,吐蕃和南诏的蜜月期并不长久。阁罗凤死后(779年),吐蕃不断起南诏,异牟寻在郑回的推动下又重新回归唐朝的怀抱。可惜,南诏最后还是被汉人郑回家族的后人郑买嗣所灭。

经过几个纷纷扰扰几个短期政权后,白族人段思平起兵统一云南境,建立大理国,也就是《天龙八部》里面我们熟悉的大理国。大理国繁荣一时,最后在蒙古铁骑席卷之下惨遭灭国(1252年),最后被设为云南行省,自此云南地区正式为中国中央政权所管辖。这样,又产生了另外一块重要的碑文《元世祖平云南碑》,1304年由云南平章政事也速答儿所立,用文字继续确立:云南是中央的!中国能有现在的版图,应该多谢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英雄”,正在蒙古的力量之下,云南全境尽入中央掌控之中,西藏也开始屈服,开始受制于中原政权。不过,这块昭显“祖国统一”的碑和德化碑一样无人问津。我找着了地方,可是这回找不到守门的人,只能透过门缝远观了。

准确来说,大理古城并没就是以前那个大理国的国都,真正的国都在现在古城以北500米的“羊苴咩城”,就剩下一道城墙。明朝推翻元朝的时候,同时也通过征战继承了元朝的大部分领土,云南也不在话下(1382年)。现在的古城就是明朝时候建起来的。当然,建国后城墙被拆,改革开放后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才重新修建城墙城门。现在的古城一片繁华,街上游客人山人海,各种兜售旅游纪念品、民族服饰的商店,还要白族风味餐馆,到了晚上还看见很多背包客在路上摆摊挣路费。我继续怀旧之旅,走到了博物馆,惊喜地发现一堆刻着梵文的碑文,这些碑文都是佛经。大理这块之前信的是密宗佛教,大抵和尼泊尔的尼瓦尔人之前信奉的密宗佛教类似。当然,有趣的一点,是他们的僧人都可以结婚。这让长期受到显宗佛教印象的我们总觉得难以接受。还好,我在南亚呆了一年,更加清楚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佛教,有那么多的多样性。

中午在古城里一家小店吃饭,突然听到对面传来熟悉的潮州话,当然不是潮州的,应该是潮阳的。果然是,就和她聊起来。这是一年旅行中第三个和我说潮州话的人了,第一次是在斯里兰卡,遇上一位福建诏安法师,第二次是在孟加拉国访问格莱珉的代表团中的一位庵埠大哥。不过,中国这个地方,大部人说得还都是我太熟悉的语言了。逛到一家书店,惊喜地发现有Lonely Planet的老挝语,标价90元,太贵太贵了。不过,我还是二话不说地买下。怀完旧,速速启程,前往另外一个语言的国度吧。所以,丽江、香格里拉对我已经毫无吸引力了。

在大理两天后回到了昆明,准备启程南下。在火车上遇上了两个柬埔寨的留学生,留了个Facebook,看到时候能不能到柬埔寨找他们玩呢。


2013年12月1日
老挝万象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