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在釜山看到的是中日韩三国的羁绊 Connections among Korean, China and Japan in Busan

 吃关东煮和天妇罗

 

九月的釜山开始冷了,不时会下雨。市中心的街道上似乎感觉也没想象中热闹。大概是因为我是来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吧。韩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出乎意料地小,这让我怀疑我在韩国到底能待多久。南浦洞靠近海港,走过鱼市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鱼腥味。还有许多小吃档口,不时能听到熟悉的日语。釜山离日本本州只有180公里,很近。到福冈还有直达的船。因此釜山也成了日本人热门的旅行目的地。

 

在一家小档口坐下,用不熟练的韩语点了튀김오뎅来吃,实际上오뎅是日语的おでん,튀김就是日本的天妇罗,这两种食物都是日本殖民时期从日本引入朝鲜半岛。此后,也成为了朝鲜半岛的食物,尤其是오뎅,还是釜山的名小吃。


釜山的关东煮(图/网络)

 

和许多近代城市兴起的原因的一样,釜山也凭借其海港地位从一个小渔村演变成韩国第二大都市。高丽王朝末期,釜山一带就开始对日本进行棉花贸易。16世纪日朝壬辰战争中,这一带所在的东莱府被丰臣秀吉的侵略军夷为废墟。后来,由于中日朝贸易再兴,釜山一带又重新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甚至在草梁洞幽地带设置了专供日侨居住的倭馆。1876年,日本学着其他欧美列强,用军舰和大炮叩开朝鲜的大门,签订《朝日修好条约》,釜山开港,成为日本在朝鲜半岛重要的贸易和扩张据点,也是釜山成长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起点。

 

经过了36年的日本殖民,整个朝鲜半岛对日本充满了“恨”。壬辰战争中重创日军的民族英雄李舜臣的巨大塑像立在了龙头山上,似乎在警告日寇不要再犯朝鲜半岛。东莱地铁站里还修了一个博物馆,专门讲述壬辰战争中日军在釜山的暴行。东莱府东轩附近还修建了一座宋公祠,用来纪念在壬辰战争中殉国的东莱府使宋象贤。金井山上的古刹梵鱼寺的介绍中,也特别标明是壬辰战争中日本人毁坏的。即便有研究说,其实在朝鲜王朝建立之后的“崇儒排佛”浪潮中,梵鱼寺已经遭到了毁坏。在这里历史古迹上,我能感到,韩国对日本的历史问题上的“恨”并不亚于中国。与中国一样,“慰安妇”问题、劳工问题,仍然是日韩之间绕不开的历史纠葛。


古刹梵鱼寺(图/网络)


日语书店

 

在南浦地铁站不远处,我来到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叫“东西图书”,专门卖日本书。我想来找一本关于朝鲜半岛历史的书,不过发现这里的书几乎都是关于日本文学、历史和文化。店主李先生刚开始还以为我是日本人,我们用日语对话。李先生日语讲得很流利,只是总会夹杂一些韩语式的日语表达方法。例如,“今休暇ですか?”(现在放假吗?),日本人是不会这样表达的。

东西图书(图/无畏)


他并没有去过几次日本,日语是小时候听日本NHK广播自学的。30多年前他开了这家书店。曾经釜山有10几家日语书店。后来经济不景气,实体书店也受到了网络的打击,其他书店渐渐关闭,最后就剩下他这么一家了。

 

们交换了自己的汉字名字,他看到我的名字中有一个汉字不常见,就立刻查字典。即便他并不会中文,但是通过学习日语也渐渐熟悉汉字,也非常喜欢汉字。他认为,70年代朴正熙当政的时候开始废除汉字是一个错误。因为本身韩语中的汉字词汇就占总词汇量的70%左右。不写汉字,只用韩文,只知道音,却不晓得意,这实际上让韩语失去许多东西。汉字,其实已经是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共有的宝贵文化了。从李先生这里我并没有感觉到李舜臣铜像那份对日本的沉甸甸的凝重感,而只是看到了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羁绊。

 

汉语和日语的韩国人

 

在釜山时候住在19岁的少年小陈家里。他居然和我一样都姓陈,如果从名字来看,我的名字几乎是一个韩国人的名字,而小陈的名字也很像一个中国人的名字。他高中毕业,但是还没有上大学,这一年打工赚钱,同时学习汉语和日语,汉语是去语言学校上课,日语则专门请老师来家里教。他同时做三份兼职,一会儿要做便利店的售货员,一会儿还要做乐天餐厅的服务员。其实小陈家庭条件很不错,父亲是做生意的,住在高级住宅小区中。家里很大,空出一间书房,专门接待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他的计划是明年到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向往已久的国家边打工边旅行。我跟小陈玩起“花斗”,用的是我从日本买来的“花札”,他一看,原来日本的“花札”和他们的“花斗”一摸一样。我才告诉他,花斗这种纸牌游戏源于日本。


做炸酱饭的小陈(图/无畏)

 

教他日语的是一位女大学生小曹,没去过日本,却通过动漫自学日语,和我能流畅地对话。我问小曹韩国流行的音乐和动漫,她说她不知道,她只听日本的音乐,看日本的动漫。

 

在小陈家里住了三天之后,我又搬到了釜山旁边的金海市。无独有偶,接待我的金大妈也在学习汉语和日语。原在政府工作,多次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访问中国,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让她着迷。所以从10多年前开始就自学中文,现在在上金海图书馆的中级汉语课。她还把我带到他们课上和同学们交流。这个课是免费课程,附近的居民都可以报名参加。


班上同学有10多名,几乎都是主妇。韩国的图书馆经常有各种免费课程,像语言、书法、绘画这些十分受欢迎,尤其是韩国不少女性结婚后就成了专职的家庭主妇,图书馆成了她们一个发展兴趣爱好,结交朋友的好地方。其中有几位大姐,居然也会日语。去过全世界30多个国家,韩国是我见过的会汉语和日语的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了。


汉语课上的学生(图/无畏)

 

在金海,还和小陈的两位西班牙朋友见面了。这些天周围生活在韩语、日语、汉语里,突然讲起了西班牙语,感觉和这个场景有点格格不入。这对夫妇正在进行世界旅行,韩国已经呆了一个多月。韩国应该是他们去的国家里语言沟通障碍最大的地方了。看不懂街上的文字,在餐厅点菜也十分困难,想学习韩语,但觉得太难,最后还是放弃。因为毕竟西班牙语与韩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语系。我问他们,韩国这里大部分没有拉丁风格的夜生活,你们能适应吗?他们倒是觉得韩国的文化比较安静,和拉丁文化相差极大,对他们来说更有意思。只是,因为语言和文化壁垒相差太大,虽然觉得很有意思,却很难体会其中深意。可对于才来韩国一个多星期的我来说,韩国的许多东西却非常熟悉,我可以告诉他们乡校里拜祭的那个人是孔子,告诉他们这个韩语词其实是汉字词,告诉他们中国人和韩国人的名字几乎是一样的,告诉他们都来了韩国了,更应该去看看韩国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



和西班牙人在韩国吃豆芽泡饭,也算是一种穿越吧(图/无畏)

历史发生的悲剧总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两千年来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的羁绊是无法斩断的。不管民族主义之火如何燃烧,不管西方文化如何侵入,当我们这三个地方的人坐在一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各有不同,但和对方又多么相似。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