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岸的温度已经蹿到40度以上了,日间最惬意的活动之一就是逛博物馆。享受九江博物馆的冷气,读下这座城市的历史。眼前出现一块印章,印章上是迷宫般的四四方方的文字,这就是元代的八思巴文呀。立马卸下相机的定焦镜头,换上个长焦镜头,想要拍个仔细。这时,前面一保安大叔走来。我戴了口罩,相机又没有开闪光 灯,没有违反什么规定吧? 原来大叔觉得我识货,便跟我指了旁边的一个魂瓶,说这是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不过,他觉得魂瓶是拿来祭奠死人,晦气。他心目中的镇馆之宝是清代的“豆青青花象牙瓶”。他认为这个工艺精湛,更符合他的审美。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无畏 我既不懂考古,也不通艺术,只对语言和历史情有独钟。我的视线还是回到这块元朝时期的“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这是至今国内出土的唯一一枚烧钞库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国际化的时代。如果将元朝视为蒙古帝国的中心,那么其幅员辽阔,东至太平洋、北至西伯利亚、西至东欧、北欧与小亚细亚、南至泰国,占地2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与大英帝国不相上下。在其疆域内,有各种人种、各种文化、各种语言和文字。 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元朝皇帝之后,便着手统一文字,让国师八思巴按照印度的婆罗米文字体系,创制八思巴文,用来转译蒙古帝国内的各种语言。八思巴文也是表音文字,既用来记录蒙古语,也可以用来记录汉语。 八思巴文 不过,即便八思巴文用来记录蒙古语比原来的塔塔统阿蒙古文更准确,但是八思巴文没有发明标记声调的系统,无法记录当时汉语词的声调,还是有点美中不足。 眼前的这块看起来好像迷宫的文字,实际上就是记录了当时汉字“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的读音。我禁不住用拉丁字母转写了下: Kyang Se Dhung Chyu Hing Jung Shyu Shhing Show Chaw Khu Yin 发音是不是现代读音还挺接近的? 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统一,元朝还在货币上进行了统一。纸币最早就出现在中国。因为金银太沉重,难以携带,甚至路上容易遭遇抢劫。中国进入唐代,经济日益发展,对货币的流通要求更高,因此在金融上就开始进行创新了。唐宪宗时期就出现了纸币的雏形“飞钱”。到了宋代,四川省流通“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法定纸币。直到元朝建立前,中国一直是纸币、铜钱、白银三者并用。 幅员辽阔、国际交往频繁、商贸鼎盛的蒙古帝国则更需要有轻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