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2的博文

八思巴文印章与率先进入纸币社会的元朝 'Phags-pa Script Seal and Paper Money in Yuan Dynasty

长江沿岸的温度已经蹿到40度以上了,日间最惬意的活动之一就是逛博物馆。享受九江博物馆的冷气,读下这座城市的历史。眼前出现一块印章,印章上是迷宫般的四四方方的文字,这就是元代的八思巴文呀。立马卸下相机的定焦镜头,换上个长焦镜头,想要拍个仔细。这时,前面一保安大叔走来。我戴了口罩,相机又没有开闪光 灯,没有违反什么规定吧? 原来大叔觉得我识货,便跟我指了旁边的一个魂瓶,说这是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不过,他觉得魂瓶是拿来祭奠死人,晦气。他心目中的镇馆之宝是清代的“豆青青花象牙瓶”。他认为这个工艺精湛,更符合他的审美。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无畏 我既不懂考古,也不通艺术,只对语言和历史情有独钟。我的视线还是回到这块元朝时期的“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这是至今国内出土的唯一一枚烧钞库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国际化的时代。如果将元朝视为蒙古帝国的中心,那么其幅员辽阔,东至太平洋、北至西伯利亚、西至东欧、北欧与小亚细亚、南至泰国,占地24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与大英帝国不相上下。在其疆域内,有各种人种、各种文化、各种语言和文字。 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元朝皇帝之后,便着手统一文字,让国师八思巴按照印度的婆罗米文字体系,创制八思巴文,用来转译蒙古帝国内的各种语言。八思巴文也是表音文字,既用来记录蒙古语,也可以用来记录汉语。 八思巴文 不过,即便八思巴文用来记录蒙古语比原来的塔塔统阿蒙古文更准确,但是八思巴文没有发明标记声调的系统,无法记录当时汉语词的声调,还是有点美中不足。 眼前的这块看起来好像迷宫的文字,实际上就是记录了当时汉字“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烧钞库印”的读音。我禁不住用拉丁字母转写了下: Kyang Se Dhung Chyu Hing Jung Shyu Shhing Show Chaw Khu Yin 发音是不是现代读音还挺接近的? 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统一,元朝还在货币上进行了统一。纸币最早就出现在中国。因为金银太沉重,难以携带,甚至路上容易遭遇抢劫。中国进入唐代,经济日益发展,对货币的流通要求更高,因此在金融上就开始进行创新了。唐宪宗时期就出现了纸币的雏形“飞钱”。到了宋代,四川省流通“交子”,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的法定纸币。直到元朝建立前,中国一直是纸币、铜钱、白银三者并用。 幅员辽阔、国际交往频繁、商贸鼎盛的蒙古帝国则更需要有轻便...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也许有一天,“惯习”会像“内卷”一样走红 Habitus and Involution

上学时候学习的社会学理论都是用中文学的,很少在意这些概念的原文是什么。例如,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惯习”,原文是habitus。布迪厄用拉丁语的“有”(habeō)的完成被动分词”habitus“来表达他的理论。但是,habitus也并非布迪厄原创。 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经院哲学家波爱修斯(Boëthius)将亚里士多德希腊语原文中的“ἕξις”(hexis)翻译为拉丁语“habitus”,当时指的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 后来,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的著作《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ae)继续以拉丁语“habitus”翻译亚里士多德的hexis。不过,《神学大学》在英译本中,habitus被翻译habit、training、disposition。 自然科学中一直大量采用拉丁语词汇,habitus这个词语也在其中。在动物学中,habitus用于动物的形态,而habit则指动物的行为上的习性。在植物学中,habitus和habit几乎同义。 到了近现代,社会学的先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开始原原本本使用拉丁语habitus,而不是法语和德语的habit。涂尔干的侄子莫斯(Marcel Mauss)在他的著作《身体的技术》(Les techniques du corps)书中说到,habitus这个拉丁语词更能表达通过教育、训练、形塑身体内化的共同行为模式。德国社会学家诺博特·伊里亚思(Nobert Elias)在著作《个体的社会》中也继续拉丁语habitus这一概念。 法国人布迪厄顺理成章地承接前辈们的工作,将habitus放到了行动理论的中心位置,用来表示一种通过长时间生活实践,代代相传累积下来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习性,而不是通过遵守某种规范而形成的。 中国开始接触布迪厄的理论,也得到90年代末了。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摘录了《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中的章节,将habitus翻译为“习性”。1998年出版的《反思社会学指引》,habitus则被翻译为“惯习”,这个译法也被中国学术界广泛接受,沿用至今。 “惯习”本来的意思就是习惯,是汉字词汇中特有的“同素异序词”,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