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候学习的社会学理论都是用中文学的,很少在意这些概念的原文是什么。例如,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惯习”,原文是habitus。布迪厄用拉丁语的“有”(habeō)的完成被动分词”habitus“来表达他的理论。但是,habitus也并非布迪厄原创。
早在公元6世纪,罗马经院哲学家波爱修斯(Boëthius)将亚里士多德希腊语原文中的“ἕξις”(hexis)翻译为拉丁语“habitus”,当时指的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习惯。后来,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的著作《神学大全》 (Summa Theologiae)继续以拉丁语“habitus”翻译亚里士多德的hexis。不过,《神学大学》在英译本中,habitus被翻译habit、training、disposition。
自然科学中一直大量采用拉丁语词汇,habitus这个词语也在其中。在动物学中,habitus用于动物的形态,而habit则指动物的行为上的习性。在植物学中,habitus和habit几乎同义。
到了近现代,社会学的先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涂尔干(Émile Durkheim)开始原原本本使用拉丁语habitus,而不是法语和德语的habit。涂尔干的侄子莫斯(Marcel Mauss)在他的著作《身体的技术》(Les techniques du corps)书中说到,habitus这个拉丁语词更能表达通过教育、训练、形塑身体内化的共同行为模式。德国社会学家诺博特·伊里亚思(Nobert Elias)在著作《个体的社会》中也继续拉丁语habitus这一概念。
法国人布迪厄顺理成章地承接前辈们的工作,将habitus放到了行动理论的中心位置,用来表示一种通过长时间生活实践,代代相传累积下来的,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习性,而不是通过遵守某种规范而形成的。
中国开始接触布迪厄的理论,也得到90年代末了。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摘录了《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中的章节,将habitus翻译为“习性”。1998年出版的《反思社会学指引》,habitus则被翻译为“惯习”,这个译法也被中国学术界广泛接受,沿用至今。
“惯习”本来的意思就是习惯,是汉字词汇中特有的“同素异序词”,在日语中称为“字順逆転”。例如,保安和安保、文艺和艺文、素质和质素、健康和康健。这里面许多都是和制汉语。
江户时代日本人在学习西方知识时候,用两个汉字创造出新的汉字名词。他们有时候还会将词序进行颠倒,来表示新概念。和制汉语传入中国之后,有的字序颠倒之后保持原意,有的则产生新的意思,有的则在大陆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不过在港台地区还在使用。
在日语中存在“習慣”、“慣習”两个词,两者几乎是同义,日常生活中多用“習慣”。学术上如果严格区分的话,对于个人用“習慣”,对于社会用“慣習”。例如习惯法,在日语中就称呼“慣習法”。韩语受到日语影响,也称为관습법(慣習法)。
日韩在翻译habitus时候干脆采用音译,日语采用英语音译为:ハビトゥス(habitusu),韩语采用法语音译为아비투스(abituseu)。当代日韩在翻译西方的社科理论时候,已经习惯采用音译了。
“惯习”这个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是使用,如杜甫诗《前苦寒行》中:“秦城老翁荆扬客,惯习炎蒸岁絺綌”。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很少使用这个词了。所以用“惯习”来翻译habitus,在中文语境中既能够区别于原来的词语,又能让这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
早期中国在翻译国外新理论名词时候也采用过音译,最出名的就是德先生(德莫克拉西)和赛先生(赛因思),后来还是日本传来的和制汉语“民主”、“科学”成为主流。不过,即使是制造了那么多和制汉语的日本,如今在翻译新名词时,也开始使用音译了。
随着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消费社会,布迪厄的理论在中国学界也逐渐走红,惯习也用来于分析消费行为。只不过,如果完全通过中文阅读理解,我们也很难联想到亚里士多德,也很难将惯习与拉丁语动词“有”联系起来。
翻译本身就是再创作,尤其是社会科学理论,如果脱离原文所植根的欧洲历史和文化,要理解起来难上加难。所以,即便上学时候读了许多社会学和哲学的译作,其实大多一知半解。加上有的译作的句子颠三倒四,光理解中文句子就煞费苦心。最后,还不如咬咬牙啃原文来得痛快。
也许有一天,惯习会成为一个网络流行语,走出学术圈,像人类学界和社会学界著名的“内卷”(Involution)一样,被大众所知。不过,也许那时候又可能赋予“惯习”另外的含义了。
很少人知道,“内卷”是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发扬光大的理论,那时候他在印尼爪哇岛做人类学研究。
参考资料
1. Sapiro, G., 2015. Habitus: History of a Concept. In: James D. Wright (editor-in-chief),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ition, Vol 10. Oxford: Elsevier. pp. 484–489
2. Pierre Bourdieu, 2013.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皮埃尔·布迪厄,李猛,李康. 实践与反思 : 反思社会学导引.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4. 布尔迪厄,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 布尔迪厄访谈录.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