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读到的加德满都 The Kathmandu that I Read

泰米尔(Thamel)似乎成了加德满都的代名词,一位尼泊尔朋友跟我说,很多外国人不知道加德满都,但却知道泰米尔。实际上,到加德满都,基本上可以回避泰米尔。就像中国大多数的旅游景区一样,泰米尔游人如织,本来就狭小的街道显得十分拥挤,各式旅游礼品的铺户紧盯着游客的钱包。当然,如果想享受酒吧、高档西餐的话,泰米尔自然是个好去处,不过要论舒适程度,那还不如去博卡拉。

我住在加都市中心以东十公里外的百事可乐小镇。从小镇坐上拥挤的公车,经过一大段路况糟糕的公路,在Bagbazar路下车。我喜欢在Bagbazar路和Pantipath路上逛书店。在中国偶尔会有些小书店买英文书,但英文书绝对没有这里多。要知道,英语可是尼泊尔的第二语言。所以,这里的书店遍布英文书,而且价格要便宜很多。Pantipath路上的Educational Book House应该是这里最好的书店了。


这家书店同时也是家出版社,从印度、美国、英国引进了很多原版英文书。对于语言爱好者的我来说,以400卢比(约人民币25元)价格买下一本《Teach Yourself Nepali》已经是十分欢喜。后来,我又买到了《忘记加德满都》(Forget Kathmandu),这本书出版于尼泊尔从君主专制走向共和的2005年,作者用历史散文的形式回顾了尼泊尔三百多年来的近代史,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当然,在书店买书要记得砍价,不要傻乎乎以原价买。


在加德满都,寺庙、宫殿、雕像等历史建筑遍布全城。印度教中根据崇拜的主神分门别派,最大的两个派别是湿婆派(Shaivites)和毗湿奴派(Vaishnavites)。加德满都河谷是湿婆派信徒的集中地。行走在加都的大街小巷,看到最多的就是湿婆(Shiva)和他的儿子加内什(Ganesh)的神庙。湿婆在印度教中兼具创造神和破坏神两面,手持三叉戟,肩盘蟒蛇,坐骑神牛,威风凛凛。在市中心以东7公里的巴什巴第纳特神庙(Pashpatinath)是湿婆崇拜的中心,尼泊尔人的母亲河巴葛马蒂河(Bagmati River)穿过其中。在尼泊尔人中,只有高级种姓婆罗门和刹帝利死后才可以在这神庙火化升天。相对其神武的父亲,儿子加内什则显得有点搞笑。加内什是智慧与财富之神,本来也长得十分俊俏。


不过,因为他偷看妈妈巴尔瓦蒂(Parvati)洗澡,被父亲一怒之下砍去了头。巴尔瓦蒂央求湿婆把儿子的头换回来,不过湿婆只能把看到的第一个生物的头给儿子。没想到此时一头大象路过,加内什只好以人身象头面世人了。而他的坐骑居然是一只老鼠。想起斗兽棋中,无敌的大象的克星就是老鼠,没想到在印度教中,小老鼠却成了大象的坐骑。虽然加内什貌丑,却成为印度教中最有个性的神,许多湿婆派的信徒不直接崇拜湿婆,而是拜加内什。


穿过加都的商业街New Road,可以看到一身尼泊尔国王的塑像,往前走进入加都著名的杜尔巴广场(Durbar Square)。杜尔巴在尼泊尔语中的意思是宫殿,这里是国王加冕、居住以及处理政事的地方,广场上遍布印度教寺庙,许多重大的宗教仪式都在这里举行。广场中心的豪努曼宫便是国王的王宫。王宫建于利刹人统治时期(公元4世纪至8世纪)。后来,马拉王朝(Malla)通知加德满都河谷并继承了豪努曼宫。15世纪末,马拉王朝一分为三,成为加德满都、巴达布尔(Bhaktapur)、巴旦(Patan)三个马拉家族统治王国,马拉统治者分别在自己的城市中营造宫殿和寺庙,所以现在这三个城市都有杜尔巴广场。加都杜尔巴广场最为古老,同时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广场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从New Road进入首先是巴桑达布尔广场(Basantapur Square),然后才是杜尔巴广场。在这两个广场的交叉处,有一座三层的红砖建筑,被称为库玛丽巴哈尔(Kumari Bahal)。这是尼瓦人(Newari)的活女神库玛丽的住所。现在库玛丽是一个经过挑选的尼瓦小女孩。女孩一旦被选中为库玛丽,便要送到这座建筑中居住。每年逢9月份的英德拉扎特拉节(Indra Jatra),女孩便会出来巡游全城。实际上,小女孩的整个世界就限制在这座小小的建筑中,平时都不能出来。不过,若是女孩出现了伤口,血液流失就代表了女孩不再是圣洁,那么她的库玛丽任期就结束了。女孩不再是神,又重新回归现实社会。尼瓦人又张罗着挑选下一位库玛丽。


想一个人安安静静漫步广场可不容易。广场上的小贩眼力好,经常会认出来我是中国人。他们一个接一个来兜售手中的宗教饰品,可搅乱了我原来平静的心情。这是,我看到玛珠德瓦尔神庙(Maju Deval),神庙的九级基底高度可以让我暂时远离小贩的纠缠。这座神庙建于17世纪末,是巴达布尔马拉王的母亲利蒂•拉什米(Riddhi Laxmi)所建,供奉湿婆。登上神庙,坐在凉凉的石板上,可避暑避人,还可以环视杜尔巴广场。周围还有不少游客和我一样来这里享受片刻宁静,还有不少加都的年轻人。实际上,这里还是加都的约会圣地,年轻人喜欢黎明和黄昏时候到这里,放空大脑,看日出日落。


在广场的东北角是广场最高的建筑达蕾珠神庙(Taleju Temple)。这座神庙高35米,建于1564年,供奉源自印度南部的达蕾珠女神。神庙不对外开放,只见门前两尊白色狮子塑像紧紧守护。和其他大型神庙一样,非印度教徒是不能入内的。就算是印度教信徒,也只能在每年的达赛节(Dasain Festival)期间进入。不过,小神庙在尼泊尔随处可见,非印度教徒的我们还是可以进去。不妨可以学当地人撞撞庙里的铃铛,双手合十求印度教诸神保平安。


除了印度教建筑,佛塔建筑在加都也不少见。尼泊尔虽然是印度教王国,大多说国民信奉印度教,但是佛教在尼泊尔的历史要比印度教长。佛祖释迦摩尼就出生在尼泊尔的蓝毗尼(Lumbini)。加德满都原来的统治者基拉蒂人(Kiratis)就是佛教徒,公元4世纪,他们被信奉的度教的印度利刹人(Lichhavis)征服,这才开始了尼泊尔的印度教王国历史。基拉蒂人后来分化成现在的莱(Rai)和凌布(Limbu)两个种姓,他们一直保持着佛教信仰。同时,西藏移民后代的雪儿巴(Sherpa)种姓、塔芒(Tamang)种姓也信奉佛教。游走加都,佛塔成为另外一道风景线。乘坐小出租车离开喧闹的加都市中心,往西走一座遍布佛塔佛寺的搭大山就浮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猴庙(Monkey Temple)。


猴庙的正式名称叫斯瓦衍布那特(Swayambunath),在尼泊尔中的意思是自己升起来。相传,加都原是一个大湖,斯瓦衍布那特山自己从湖中隆起来,这就是所谓“未有加都,先有斯山”。拾阶而上,登顶之后可以看到斯瓦衍布那特佛塔。白色的塔基四周供奉着金刚界五方佛——毗卢遮那佛、阿閦佛、宝生佛、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佛塔的塔基象征大地,圆顶的塔身象征水,金色的方形塔象征火焰,塔尖象征空气,达到塔顶的伞盖则象征虚空。金色的方形塔顶上嵌着四双眼睛,环视四方。十三级浮屠直通天顶,象征着众生要达到涅槃需要通过这十三级阶梯。按顺时针环绕佛塔一圈,可以看到佛塔周围是各式的寺庙。从北边的阶梯下山,青山里郁郁葱葱。


突然,从树丛里窜出一头小猴子,我往后一看,原来这里真是猴子的乐园。猴妈妈正在帮猴宝宝抓虱子,小猴子坐在石柱上若有所思,三三两两的猴子结伴到处游荡,还有的在树上乱窜。不少加都人有空就跑到山上来闲逛,逃离吵闹的都市,和猴子们一起呼吸这里新鲜空气。


城市往东去又是另外一个著名的佛教建筑,这里耸立着亚洲最大的佛塔:伯德纳特佛塔(Bodhnath Stupa)。整个伯德纳特像一个围楼,佛塔在中央,周围则分布着各式小佛塔和藏传佛教寺庙,以及买卖藏传佛教用品的各式商铺。相传,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赎自己弑父之罪,建造了这座佛塔。后来,这里成为拉萨到加德满都商路的驿站,来往的藏族商人都要到这里祈求平安。不过,十四世纪莫卧儿帝国入侵加德满都并摧毁了佛塔,现在所见的佛塔是后来重建的。


佛塔的建筑样式与斯瓦衍布那特佛塔相似,不过环绕底部一周有一百零八尊小阿弥陀佛像。塔顶同样有四双眼睛环视加都。虽然加都是印度教之城,但在城市的东西两面却各有四双佛陀的眼睛环视看护,守护印度教之城,这可以说是宗教上的和谐。当我走在Pantinath路上,还看到了一座大清真寺,这便是当年穆斯林入侵留下的痕迹。在尼泊尔,各种宗教似乎相安无事,共生并存。


当我漫步于大街小巷,感觉加都是一座小城。在加德满都,少见高楼大厦,也找不到摩登百货,而更多是古老的神庙和佛塔,浓浓的宗教氛围。与中国比较,加德满都的现代化程度甚至比不上中国内地一个地级市。


不过,在拥挤和喧闹,我们总能找到享受宁静的一席之地。迎着夕阳的余晖,我坐上公车。揽客的小伙招呼着乘客上车,等到整辆车满载才出发。车缓缓跑在灰尘漫天的马路上,不时遇上塞车。过了快一个小时,几经辛苦公车才跑到我居住的百事可乐小镇。从满载的公车挤出来后,我才松一口气。这时,我突然想到,我如今所知所感的加都不过只是作为一个游客所读到的。这座城,还有许多可读之处。


我回到家中,翻开《忘记加德满都》,继续读这座城。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巴厘岛流行的黑白棋盘纹是什么意思?

黑与白的哲学 在巴厘岛,经常在各种场合看见一块黑白棋盘纹布围在某个物体上。这花纹,和我之前的一件格子衬衫简直一模一样。又让人联想起赛车中的最后冲刺,抵达终点时候便会挥舞的黑白旗帜。莫非岛上也办过一级方程式锦标赛? 在 时尚品牌的橱窗中,还会看到黑白 方格图纹的 衣 服和包包,其实不乏昂贵的奢侈品牌。 如今,这块棋盘纹布出现在巴厘岛的大街小巷,披在神像上,系在大树上,其中蕴含了深意。人们把这种布叫做“Kain Poleng”或者“Saput Poleng”。 Kain和Saput意思是布,Poleng则是表示黑白图纹,姑且将之音译为“ 博棱布 ”。 博棱布上的 白色象征光明、正面,而黑色则象征黑暗、负面,体现了巴厘岛印度教的Rwa Bhineda哲学。 博棱布的三种类型(图/ Rupawan ) Rwa Bhined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两个相反的事物”。 这一哲学观念体现的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绝对二元对立,而是认为有正必然有反,正反两面互相共存,达到宇宙的和谐。 这倒是很像中国道家的阴阳二元论,也强调对立平衡。如此看,所谓中国传统智慧也并非中国独有。 巴厘岛上最常见的博棱布不是只有黑白两色的基础版,而是加上第三种颜色—— 灰色的升级版,称为“Sudhamala”。 灰色是黑色与白色之间的过渡色,代表了黑白之间的调和。 在三种颜色的基础上加上红色,则是 博棱布 的第三种类型,称为“Tridatu”。宇宙在正反之间达到了和谐,但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红色就代表了动力和变化。 棋盘纹的历史 博棱布的棋盘纹最早起源于6世纪,在印度笈多王朝出现了古印度象棋(caturaṅga),棋盘上使用了黑白相间的正方形图案,渐渐也成为一种南亚大陆的时尚。 在印度的安得拉邦,修建于16世纪的Veerabhadra印度神庙壁画上,还可以看到当时人们使用棋盘纹的布料。 Veerabhadra神庙中的棋盘纹壁画(图/Manuspanicker) 卡恰舞中的男子(图/无畏) W i bawa A.P.  e t  al .  (20 03 ).   Review of Shape and Color on Poleng Motifs in Bali.  MUDRA J our nal  Seni Budaya Volume 38, No. ...

《永恒族》里讲的古代巴比伦语 Babylonian Spoken in the Eternals

永恒族在地球上一出场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帮助渔猎为生的人类抵御变异族的入侵。而后,他们伴随着人类历史一同前进,镜头又转向由艳丽的蓝色琉璃瓦城墙保护着的巴比伦城,这是对伊斯塔城门的再现。在城中,永恒族与巴比伦人对话。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巴比伦语。伊卡利斯为了博得瑟西的欢心,还开始学巴比伦语。 巴比伦语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东闪米特语支,巴比伦语与亚述语十分接近,所以又有学者将它们合成为“阿卡德语”(Akkadian)。这种语言作为近东地区的通用语,存在于公元前2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期间,后来逐渐被阿拉姆语(Aramaic)所取代,巴比伦语走向消亡。如今中东地区流行的阿拉伯语,以及希伯来语就是巴比伦语的兄弟语言,同属闪米特语族。 巴比伦语用楔形文字记录。楔形文字是公元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被用来记录多种语言,包括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巴比伦语/亚述语)、阿拉姆语、赫梯语、古波斯语等。许多楔形文字泥板留存至今,成为了学者研究的重要材料。小时候听周杰伦唱的歌《爱在西元前》,里面就唱到“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后来我旅行到了伊朗,果真在各处的遗迹中看到了楔形文字的泥板。 许多个世纪以来,很多中东的旅行家、学者都注意到波斯的这些谜一般的楔形文字,尝试破解却没办法成功。直到15世纪,欧洲人开始走进这个神秘的语言世界。威尼斯商人吉奥索法特·巴尔巴罗(Giosafat Barbaro)在波斯看到这些奇特的图案之后,将消息传到欧洲。其后引来其他欧洲的旅行家和学者的好奇,但许多人认为这些只是起到装饰作用的图案而已。 18世纪中叶,欧洲的数学家、探险家卡斯滕·尼布尔(Carsten Niebuhr)把波斯波利斯的楔形文字进行了完整的素描,并带回欧洲,才真正开始了几代人的破译工程,开启了“亚述学”(Assyriology)这一学科。 他们逐渐发现,巴比伦语是标记元音的,这就比许多只标记辅音的古代语言,更容易恢复其本来面目。甚至古希腊人还将一些楔形文字材料用希腊字母转写记录过。这样,现代学者们就能精确将巴比伦语转换为拉丁字母,即便不能100%确定某个字母在古代的真实读音,但是起码说巴比伦语成为可能。 饶宗颐教授1976年在巴黎期间结识亚述学学者蒲德侯(Jean Bottéro),学习楔形文字,走进了亚述学和巴比伦语的世界,并将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