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吉大港与尤努斯 Chittagong and Muhammad YUunus




位于乔布拉村的格莱珉银行的第一个支行(图/无畏)



人力三轮车遍布吉大港市(图/无畏)


在达卡组织完第二次中国代表团和格莱珉银行的会议之后,我趁着斋月末尾,从达卡转移到南部的吉大港。吉大港这个城市和孟加拉国一样,我熟知它,只因为这个城市是尤努斯教授的老家,格莱珉银行的起始点。

吉大港这个中文名翻译得不错,一下子就点出这个地方是个港口。吉大港临孟加拉湾,这个地理位置非常好,所以大家会很自然认为这个地方应该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孟加拉国大使在推荐孟加拉旅游情况时候,还说中国古代僧人法显、玄奘都来过此地。不过,实际上法显和玄奘到过的地方应该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附近。玄奘去过位于吉大港北部的三摩呾吒国,但对吉大港则没有确切记录。


其实,吉大港的孟加拉语名字是Chattagram(চট্টগ্রাম),是小村子的意思。这个小村子在古代佛教曾兴盛一时,13世纪穆斯林入侵,并与缅甸的若开(Rakhaing)王朝争夺此地,到了17世纪终于完全被穆斯林的莫卧儿帝国征服,这也成了南亚佛教和穆斯林的边界,再往东就是佛教国家缅甸了。所以,吉大港就成了穆斯林、印度教和佛教徒混居的城市。1766年,英国在这里升起了米字旗,吉大港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重要贸易港口,经济不断发展。


尤努斯的老家


我拿着一本《穷人银行家》,叫停一辆三轮车,翻开书对他说:“到这个地方,Boxirbar 20号。”


三轮车穿梭在吉大港的大街小巷中,拐进了一条繁忙的小街里,满载货物的板车正赶往港口,车夫在一家杂货店停了下来,说这就是Boxihar 20号。我问了店主,“这是尤努斯教授的老家吗?”


“不是,尤努斯教授的家在前面那栋比较高的楼。”


走到前面,我看到一栋五层高的楼,楼下的商店大门紧闭。向周围人确认下,这就是尤努斯教授的老家。书上说的不是两层而已吗?毕竟这已经是70年前的事情。门牌号已经不是20号,楼也加盖成五层。1940年,尤努斯教授就从这栋楼里开始他的生命。


尤努斯出生在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母亲生了14个孩子,5个早年夭折,尤努斯在9个孩子里排行第三。他的家庭应该属于比较富有的,父亲在楼下经营一家首饰店,二楼则是他们生活起居的地方。母亲不仅料理家里事务,而且还是父亲生意上的好帮手、善良的母亲经常借钱给前来求助的亲戚朋友,这种乐善好施给了尤努斯很大的影响。


现在这栋楼是尤努斯的一个远房表弟所有。他的父亲在7年前已经去世,然后把这栋楼转交给远方表弟。楼下已经不是金饰店了,经常大门紧闭,二楼变成了一个小加工厂,加盖的其他三层则出租给当地人。


与尤努斯教授的远房表弟(图/无畏)


尤努斯在吉大港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一直到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然后,他远渡重洋到了美国读完博士并进入美国大学教授经济学。1970年,尤努斯30岁,他与俄裔的美国女孩维拉•佛罗斯坦科(Vera Forostenko)结婚。如孔子说,“三十而立”,尤努斯在美国算是扎下根了。也许,尤努斯可以一直在美国生活下去,像其他外来的移民一样,融入美国社会,成为一个“美国人”。


这时候,孟加拉国独立战争打响了。爱国的尤努斯和他的朋友为支援国家独立在美国奔走呼号,甚至在华盛顿组织游行。1971年12月16日,孟加拉国在独立战争取得了胜利,尤努斯从巴基斯坦人变成了让他引以为豪的“孟加拉国人”。国家百废待兴,在强烈的爱国主义驱使下,尤努斯离开美国,回到刚刚成立的孟加拉国。


回国的尤努斯得到了一份公务员工作,但是这份公务员工作无聊至极,只能整天看报纸度日。尤努斯辞去了这份工作,重新回到教师岗位,到了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任职系主任。作为一个孟加拉国人,尤努斯崭新的人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吉大港大学


吉大港大学位于市区20公里外。我到吉大港大学的时候,正是他们放假的时候,除了门卫之外,路上几乎没人。与达卡大学作比较,这简直是两种风格。达卡大学位于闹市区,学校被大马路切成好几块,车辆来来往往,校园里布满了各种独立战争的塑像和标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举行游行示威。然而, 吉大港大学所坐落于山坡之上,显得十分幽静。环视周围,到处都是小树林和小山坡,建筑物稀疏分布在校园里各个角落,也看不到多少政治性的雕塑或标语。我在我的孟加拉语教材上看过,一个出生达卡的学生选择了就读吉大港大学,因为他不喜欢达卡大学浓厚的政治氛围,而更喜欢吉大港幽静轻松的气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气氛,在美国积极参加政治运动之后,尤努斯才能冷静下来,思考社会问题,而不至于陷入狂热的运动和口号之中。被一波波的政治运动带动着。


吉大港大学(图/无畏)


尤努斯任教的社会科学部经济学系的大楼现在被命名为尤努斯大楼(Yunus Bhaban)。二楼就是经济学系。我本以为这栋大楼会成为尤努斯的个人展,但实际上我只在公告栏里发现一张尤努斯的照片。由于放假,大楼紧闭,除了一个保安外,别无他人。和校园一样,大楼里的布置十分简洁。教学楼左边是教师办公室,右边的教师。我想知道哪个是尤努斯以前的办公室,但保安也搞不清楚。总之,在这个地方,尤努斯又继续教授经济学理论。但是,渐渐地,他看见周围的人们生活在极端贫穷之中,尤其是1974年的一场大饥荒,让他看到自己所教却无助于解决问题。这时候,他走出校园,开始行动起来了。


乔布拉村紧靠吉大港大学,三轮车拉着我走出大学的后门,跟我说这里开始就是乔布拉村。这是一个普通的乡村,绿油油的稻田,清澈的池塘,参差错落的房屋出现在我眼前。我说我要找乔布拉第一个格莱珉银行,路上的小孩就把我带到了村里的一座小平房,平房墙壁上画着一个张开双臂的尤努斯教授,门上的孟加拉语写着:নবযুগ তেভাগা খামার(New Era Three Share Farm)。这并不是第一个格莱珉银行,而是尤努斯教授在乔布村的第一个实验——合作农场。


在乔布拉村(图/无畏)


在乔布拉村时,尤努斯看到成片荒废的田地之后,组织起由有农民、佃农和他自己三方的合作社,农民出地、佃农出力、尤努斯出钱,所得收成每一方都分得三分之一。虽然合作社效果不错,但尤努斯仍注意到这种合作社只会让占有田地的农民越来越富有,而承担工作最多的佃农却无法脱贫。他开始区分真正的穷人和小农民。在他看来,大多数支援孟加拉国的国际组织都只关注拥有土地的农民或地主,而孟加拉国一半以上的人是没有土地的赤贫的人。他进一步想,如果这些佃农掌握了资本,自己可以购买生产材料,那他们赚得肯定要比合作社模式多。


穷人银行的开始


某一天,尤努斯在乔布拉村散步时,遇上正在编织竹筐的苏菲亚(সুফিয়া)。


“这些竹子是你的吗?”


“是的。”


“你是怎么得到这些竹子的?”


“我买的。”


“那要花多少钱?”


“5塔卡。”


“那你有5塔卡吗?”


“没有,我是找放贷的人借的。”


“那你们之间做了什么协定没有?”


“我必须把这些竹筐买给他们,用这个当作我的还款。”


“那一个卖多少钱?”


“5塔卡50分。”


“所以一个才赚50分?”


苏菲亚的遭遇让尤努斯感到震惊。她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向银行借款,而只能找非正规的放贷者,同时还要被迫将产品以低价卖给他们。第二天,尤努斯就让学生们到村里搜集资料。结果显示,和苏菲亚情况一样的穷人,在村里一共有42人,从放贷者那里借了856塔卡,即27美元。尤努斯又一次震惊了,原来这些贫穷的人们仅仅只需要27美元。


尤努斯找到商业银行,希望他们能够借钱给穷人,而商业银行的人却笑话尤努斯,说他只是个教授,不懂金融。因为到银行借钱需要担保,而且还要处理很多文件,这些穷人一无担保,二又不识字,如何能够向银行借款?而且穷人还款率会更低,银行怎么能借给他们?最后,尤努斯只能用自己做担保从银行借款,然后再借给穷人。试验的结果,穷人的还款率达到98%,这远要高于那些有担保的人的还款率。


渐渐地,尤努斯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的穷人银行模式,只借钱给妇女,五人小组每周还款,他将自己的银行称为格莱珉银行(গ্রামীণ বাংক),在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乡村银行。这个穷人银行的故事从1977年真正地开始了。我在乔布拉村晃悠,没想到让我碰见了最初向格莱珉借钱的妇女。


通往苏菲亚的家(图/无畏)


70岁的Mariyam  Khatun (মরিয়ম খাতুন)和65岁的Ajama Khatun(আজমা খাতুন)是格莱珉第一批小组的成员,她们当年就是五个人,现在两位去世了,还剩下三人。提起尤努斯教授,她们自然赞不绝口。我想给她们照相,但是她们却说由于他们的穆斯林信仰而不能拍照。我也寻到了苏菲亚的房子,可惜她早已去世,现在女儿住在她原来的房子。当她们拿到这笔珍贵的贷款之后,她们有的人买牛,有的人买饲料,有的人买缝纫机,开始做起自己的小生意。尤努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够自己发展的潜力,而穷人之所以无法摆脱贫穷的最近基本原因是缺乏资本。


与苏菲亚的后人(图/无畏)


到了1983年,格莱珉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银行正式成立。第一个乔布拉支行就位于现在的吉大港大学校门外附近。这个支行与其他地方支行一样,租了一栋楼的第三层,简单,朴素。一个大屋子就是地区分行和支行一起的办公室。30年来,他们一直用这个租来的地方办公。支行经理扎哈吉尔(মোঃ জাহাঙ্গীর আলাম) 今年35岁,任职支行经理6年。


地区分行扎格里亚(জাকারীয়)已经在格莱珉银行工作23年了。他们一直以在格莱珉工作为荣。这个屋子已经度过了30年的岁月,他们即将搬到校门内一栋崭新的三层建筑里。第一层是格莱珉的健康中心,为穷人提供健康服务,二三层将是支行和地区分行的办公场所。


格莱珉银行也经过了30年,如今已经是遍布全国,不仅仅是普通的贷款,还发展住房贷款、乞丐无息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年轻企业家贷款等。尤努斯和格莱珉银行也一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在格莱珉之后,尤努斯进一步提出“社会企业(Social Business)”的概念,创造了许多个致力于解决的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格莱珉银行与社会企业也从孟加拉国走向了全世界。


走的时候,扎格里亚对我说,在孟加拉国有句老话,要学知识的话就到中国去。我回了他一句,那要学习解决贫困问题的话,一定是要到孟加拉国来。


这应该就是吉大港这座城市和尤努斯教授有关的故事吧。这里是他的家,穷人银行的开始,消除贫困的斗争的起点。孟加拉国大使下次再向中国推介本国的时候,我想不用扯到法显、玄奘那么久远,不如说,我们这里出了一个穷人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


2013年8月24日

尼泊尔加德满都百事可乐镇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