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伊朗舒什的法国考古学家城堡 A Castle of French Archeologists in Shush, Iran

与日本人和韩国人相比,去伊朗旅行的中国人是比较多的,大家的路线一般都比较类似,从德黑兰出发,到设拉子,途径卡尚、伊斯法罕、亚兹德等地方。特别是粉红清真寺永远是来伊朗打卡拍照的圣地。这几个地方集中在中部。不过出了这几个地方,再往北、往西、往东走,你还会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地方。我在设拉子结束了经典的伊朗旅行路线后,就向全世界最热的城市之一阿瓦士前进。当日的最高温度,达到了48度。阿瓦士除了热的特色,吸引人的是在它附近的舒什。

在舒什市里,耸立着一座城堡,从远处一看,以为是某个伊朗古代的军事要塞。但风格却与伊朗古代风格相去甚远,俨然像某个欧洲中世纪的城堡。近一看,城堡建在高地上,眺望全城,毗邻舒什波斯王大流士的宫殿遗址。原来,这是一群法国考古学家建的城堡。

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


这个城堡旁边,是亚洲最为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苏萨。在圣经的《以斯帖记》中记载:亚哈随鲁王载书珊城的宫登基。书珊城也就是舒什的另外一种中文译法,而也人翻译为苏萨,不管是舒什、书珊、苏萨,在波斯语里都是一个词Shush(شوش‎)。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地方,在公元前6000年已经有人开始定居,并形成都市。此后,苏美尔人、埃兰人、阿卡德人、亚述人、米底人都在这片土地上展开角逐,先后成为这座都市的主人。在苏萨遗址里,就发现了全伊朗最古老的文字,具有5000年历史的原始埃兰文。


古埃兰文的泥块(图/无畏)


公元前538年,阿契美尼德波斯的居鲁士大帝从埃兰人手中夺取了这座都市,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则直接将帝国的首都迁到这里来。大流士一世在位的时候,在修建波斯波利斯的同时,也修建苏萨的宫殿。为了修建苏萨,他从整个帝国抽调建筑材料和工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波斯波利斯实际上是仿造舒什的宫殿建造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一样,使用了阿契美尼德特色的波斯柱,柱顶是一个双头动物形状的凹槽,显得十分大气,彰显波斯帝国的强大。这时候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东起印度河平原,西至欧洲的巴尔干半岛,西南至北非,国土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苏萨就是这个帝国的中心。



遗迹上的波斯柱马头(图/无畏)



舒什博物馆陈列的波斯柱马头(图/无畏)


3000年前中埃兰时期葬礼上使用的面具(图/无畏)

随后,苏萨又被卷入更大的历史的纷争中,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此后又被纳入马其顿帝国分裂之后的塞琉古帝国版图中。安息帝国兴起后,又把这里定为冬宫,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夏都泰西封平起平坐。在此后,罗马帝国和萨珊波斯帝国的争斗之中,罗马皇帝图拉真的大军在116年曾短暂占领这里,这也是罗马帝国所能到达的最东的地方。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征服波斯,苏萨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城市地位开始下降。13世纪,蒙古人入侵,入城屠杀,并破坏了整个水利灌溉系统,让这个古老的城市真正的消亡,淡出了历史舞台。


英国人重新发现苏萨


迪欧拉佛伊夫妇(图/网络)


苏萨一直沉寂了6个世纪。1834年,两位英国的考古学家罗林森(Henry Rawlinson)和赖尔德(Austen Henry Layard)来到舒什,都注意到了这个地方。可是,波斯这块土地值得研究的地方太多了。最后,罗林森成功解读了当时被认为是天书的大流士一世《贝希斯敦铭文》,而赖尔德则在伊拉克挖掘了亚述帝国的尼姆鲁德遗址。


1851年,另外一个英国人罗夫特斯(William Kennett Loftus)也来到苏萨,进行了初步的挖掘工作,虽然成功不大,但是他确信这就是《圣经》里所描述的“书珊”。


随着伊朗和英国两国关系恶交,同时英伊战争(1856年-1857年)爆发。苏萨的挖掘工作没有继续。这样,机会从英国人手中转给了法国人。


法国人为了考古,建城堡!


时隔三十年,法国考古学家马歇尔·迪欧拉佛伊(Marcel Dieulafoy)和他同为考古学家的太太简·迪欧拉佛伊(Jane Dieulafoy)来到苏萨。为了伊朗能够更顺畅地开展工作,夫人简甚至女扮男装。他们见到了30年前英国人的挖掘成果,即便成果不大,但足以令他们震撼。回国后,旋即出版了《波斯古代艺术》(L'Art antique de la Perse)一书,并动员法国政府与卡扎尔政府谈判。最终,他们两人在1885年花了近两年时间在这里进行挖掘,终于挖出了大流士的宫殿。就像敦煌的遭遇一样,伊朗政府对出土文物不感兴趣,所以大部分被运到了巴黎的罗浮宫保管。



但以理圣陵(图/无畏)


在这个遗址附近,还有被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都奉为先知,也是圣经《但以理书》的主角但以理的圣陵。因为附近几乎没有房屋可以居住,考古学家们像来这里朝拜的信徒一样,住进帐篷里。即便国王已经允许考古学家们在这里挖掘,当地人却完全不理解。当地人开始认为这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既不信真主安拉,又在圣陵附近大动土木,是对圣人的不敬。


由于当地居民的抵抗,考古队只好把营地搬到了遗迹附近的小山丘上。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十分恶劣的,要面对疾病的肆虐,大自然还会带来风沙和水害,而当日食发生之时,当地人更加恐慌:这群外国人会给圣陵和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


法国政府看到了伊朗古迹的珍贵之处,开始与卡扎尔政府进行更加深入的谈判谈判,最后法国政府支付了5万金法郎,取得了在伊朗进行考古研究的独占权。


1897年,另一位考古学家雅克·德摩根(Jacques de Morgan)成立了波斯法国考古队,带领着团队来到舒什。雄心勃勃的摩根想要比前人取得更大的成绩,为了改变之前居住环境恶劣和经常收到当地人阻挠的现象,他说服了法国政府出钱在遗迹的北部修建一座城堡。


他们就地取材,用的是山上的泥砖和粘土,甚至有的砖块就是埃兰时期的文物,上面还刻着楔形文字。顶着接近50度的烈日,我无心寻找这些可有楔形文字的砖块。可见当时,如果没有这个城堡,说不定有的考古学家会被晒死。


考古学家的城堡(图/无畏)

城堡的70周年纪念碑(图/无畏)


这个考古学家的城堡在建成之后,一直被沿用至今。1901年,举世闻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在这里出土。当然,毫无疑问的是,《汉谟拉比法典》也被带到了罗浮宫。除了舒什之外,也成为附近的其他遗址挖掘工作的基地。德摩根之后,有更多的法国考古学家在这里度过他们的岁月,我们还能在城堡里看到他们当年的挖掘工具,还能看到1953年罗曼·吉尔斯曼(Roman Ghirshman)购买的路虎越野车。


珍藏在罗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图/网络)


城堡里的考古工具(图/无畏)


那个年代的路虎(图/无畏)


在今天,这座法国人的城堡,已经成为舒什这座小城的地标性建筑了。站在城堡上,能看到近处的但以理墓。不过当地居民已经不会再认为圣墓与古迹有任何的不和谐了,苏萨遗迹也成为当地人的骄傲。


我在想,这一百多年来,这群考古学家一定跟这个城堡发生过很多故事吧,可惜遗迹的博物馆对这方面的描述很少。对中国人来说,伊朗并不大,但是就是这偌大的伊朗,可以寻访的,可以阅读的实在太多了。



博物馆遇见的当地小孩(图/无畏)


无畏

2018年9月2日

伊朗哈马丹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