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在伊朗和伊拉克的边境想起周杰伦的歌 Remember a Song in the Boarder of Iran and Iraq

谈起伊拉克,大家首先能联想的是可能是战乱、极端恐怖主义、萨达姆、IS这些关键词。伊拉克的现代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从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美国的伊拉克战争,甚至是在这一刻,还经常传出汽车炸弹、恐怖袭击的新闻。


《爱在西元前》的MV

很少人可能会想到,2001年周杰伦出道不久的时候,唱的一首歌《爱在西元前》,唱的就是伊拉克。这首歌的歌词,对小孩子来说,难度非常高,歌词里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这些一知半解的历史名词,再加上周杰伦的“吐字不清”,如果不好好看看歌词,真还不知道在唱什么。但是旋律实在太好听了,小孩子们就不知不觉中懂得哼唱起来了。来到伊朗,我才发现,周杰伦唱的这些东西,已经离我很近了。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古巴比伦国王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了汉摩拉比法典。古巴比伦王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位于今伊拉克境内。


汉摩拉比法典: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1901年在伊朗舒什的苏萨遗址发现,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黑色的玄武岩:《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珍藏在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图/网络)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祭司神殿征战弓箭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於我的那画面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苏美女神:苏美尔文明伊拉克境内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女神即是苏美尔神话中象征爱情与战争的女神伊师塔(Ishtar)。巴比伦城的八道门中其中有一道为“伊师塔”门,建于公元前575年。门上的狮子就象征了伊师塔。该门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Pergamonmuseum)被复原重建。


佩加蒙博物馆里复原的伊斯塔门(图/网络)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底格里斯河:与位于其西面的幼发拉底河共同界定美索不达米亚,源自土耳其安纳托利亚的山区,流经伊拉克,最后与幼发拉底河合流成为阿拉伯河注入波斯湾。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正位于底格里斯河西岸。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现今的伊拉克境内,那里是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巴比伦所在,有高度发达的文明。


几十个世纪后出土发现

泥板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


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于西元前三十一世纪左右所创,是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后来写楔形文字被阿卡德、赫梯、波斯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我在伊朗就看到了许多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楔形文字泥块书写的古波斯语、古巴比伦语、古埃兰语。


伊朗哈马丹发现的Ganjnameh楔形文字石板(图/无畏)


那已风化千年的誓言

一切又重演


一首歌的歌词,没想到包含了这么多丰富的信息。如果伊拉克现在发展旅游业,《爱在西元前》或者可以成为伊拉克旅游的宣传曲,周杰伦也许还能成为伊拉克旅游宣传大使。


除了歌词里提到的苏美尔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和新巴比伦文明都相继在伊拉克登场。伊朗历史上的波斯帝国、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国、萨珊王朝的都城都在伊拉克境内:它们是乌尔城、泰西封城、巴比伦城、亚述城……这些都已经成为有些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有些还等待着世界的认可和更多的保护。762年,哈里发将阿拉伯帝国的古城迁至伊拉克现在的首都巴格达,一时间巴格达成为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中心。



伊拉克乌尔古城出土的苏美尔人的乌尔王军旗(图/网络)


灾难从13世纪开始来临。1279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蒙古铁骑攻占巴格达,给巴格达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一个多世纪后,帖木儿大军又再一次入侵伊拉克,亚述古城被完全摧毁。此后,伊拉克这块土地很快沦为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和土耳其的奥斯曼帝国在一百多年间决战雌雄的战场。最后成为了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


美军在世界文化遗产亚述古城(图/网络)


奥斯曼帝国在一战战败之后,英国将伊拉克部分从奥斯曼帝国独立出来,后来成立伊拉克王国,直至萨达姆粉墨登场,伊朗现代的战争史随之开始。


萨达姆上台之后不久爆发了两伊战争。阿瓦士就曾经是一片火海。到这里的时候,我仍然感觉到火海,到处都可以看到油田喷发出来的巨大的火柱,温度已经接近50度,这可比中国最热的吐鲁番火焰山还热。从设拉子坐车开始,我听到的更多是阿拉伯语,而不是波斯语。一到阿瓦士,街上听到的也更多是阿拉伯语。


住在伊朗人萨德格家中,他看的电视台也都是阿拉伯语的,家里的卫星电视可以看到全世界各地的阿拉伯语频道,他介绍说:这是法国的阿拉伯语频道,这是俄罗斯的阿拉伯语频道,看,还有中国CCTV的阿拉伯语频道。在国家认同上,他仍然十分认同自己是伊朗人,他的姓名也是按照伊朗的传统,加父亲家族的姓,而不是像阿拉伯人一样加父亲的名字。不过,当他到伊拉克、埃及或者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话,介绍自己的时候,就会按照阿拉伯人的风俗,冠上父亲的名字。


住在萨德格家(图/无畏)


这点其实放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多文化国家来说,很好理解。伊朗也是如此。以波斯语为母语的波斯人仅仅占人口的61%,阿塞拜疆人占到16%,库尔德人占10%,阿拉伯人占2%。就连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不是波斯人,而是讲突厥语的阿塞拜疆人。


阿瓦士离伊拉克边境的大城市巴士拉仅有100多公里,但是签证估计办不下,去不了,而且也不够胆量去。只好在这个近处远望,虽然望不到,但心里盼望,周杰伦有一天能去伊拉克开演唱会,唱《爱在西元前》



无畏

2018年9月9日
伊朗赞詹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