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一个地方旅行的时候,看关于那个地方的电影。
《伊莎贝拉》似乎是为梁洛施量身定做,故事发生在色彩斑斓的葡属澳门,而梁洛施正是土生葡人。梁洛施的葡文名正是Isabella,父亲是葡萄牙人,是澳门名门殷理基家族的成员(Nolasco da Silva)。
在大三巴附近有一条街道名为伯多祿局長街,是1842年为纪念Pedro Nolasco da Silva而命名的,伯多禄就是葡文名Pedro的音译。Pedro是地地道道的澳门葡萄牙人,1842年6月6日在澳门出生。凭借会中、葡、法三语的语言优势,进入华政厅工作,官至厅长,协调中国与葡萄牙之间的关系。后来,他还当上了澳门的自治组织市政厅的主席,当时市政厅称为“议事公局”,因此主席又成为局长,这才有了“伯多禄局长”的称呼。到了Pedro的儿子一辈,开创殷理基家族,以及商业帝国——殷理基集团。
梁洛施正是这样的名门望族后代。她的葡文原名则为Luisa Isabella Nolasco da Silva。可惜父亲在她出生不久之后就去世,梁洛施的身份没有受到殷理基家族的承认,只能和在赌场当荷官的母亲相依为命。
18岁的梁洛斯饰演了18岁的张碧欣,在澳门的大街小巷中演出另一个自己。和梁洛施一样,她自幼也没有父亲,缺乏父爱。她误以为马振成是自己的父亲,此马振成也是母亲在她出生之前的男友。 张碧欣似乎爱上了马振成。是父爱?还是情爱?张碧欣自己也未必分得清。这似乎预示着后来梁洛施和大自己20多岁的李泽楷在一起。但最终她也没有选择进入另一个名门,而是选择分手。
影片最后,响起激昂又悲怆的葡萄牙法朵《Ó Gente da Minha Terra》,作为这18岁少女的青春旋律是否过分深沉?但又觉得如此深沉才美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