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本想去澳门过个周末,没想滞留一个多月 Experienced Lockdown in Macao for More than One Month

正如现在朋友圈的人都在新疆一样,一个多月前,似乎所有社交媒体上的人都在澳门。只要持有七天核酸阴性证明,就可以入境澳门,不过入境还是回到大陆都不用隔离。

澳门此前的新冠病例较少,也不像大陆许多城市一样需要常态化的核酸检测。这样,澳门就成了时下唯一一个“安全”的境外旅行目的地。


澳门的酒店都十分具有吸引力。以前动辄千元的澳门酒店,只要一两百块就可以住,甚至有的五星级酒店降至几十块钱一晚。这怎么能让几年前还在满世界到处跑的中国人不心动呢?


我也随大流,在阳光明媚的六月找了个时间,去澳门过个周末。


赌城变鬼城


玩沙滩排球的葡萄牙人/无畏


由于澳门疫情防控政策,只允许大陆居民和葡萄牙人免隔离入境。所以游客稀少,肉眼所见的外国人除了东南亚的劳工,几乎都是葡萄牙人。突然之间, 这个以葡萄牙语为官方语言却只有很少人懂葡萄牙语的地方,比以往更容易在街上听到葡萄牙语。


走在铺满碎石路的街道,路过五颜六色的葡式建筑,看到西方的教堂和中国民间的神庙和谐共存,想念着澳门街的过往历史。大陆一成不变的高楼大厦让人感觉倦怠,到了这里,似乎能让自己喘口气。


然而,一切的美好瞬息崩塌,只因为新冠病毒又一次造访澳门了。突然之间,需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才可以离开澳门。突然之间,进入珠海需要进行“7+7”14天的隔离。又突然之间,珠海的拱北封控了。一切突如其来。


一开始还可以去沙滩,还可以在泳池游泳。虽然不提倡堂食,但也可以在公园或者台阶上坐着吃饭。我天真的以为过几天就能够恢复正常,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无尽的等待。


用黑沙堆出一座城/无畏

坐在台阶上吃饭/无畏

可是随着澳门每天新增几十例,防控越发严格。从提倡不堂食,到绝对禁止堂食,甚至吃饭也只能回到家里或者酒店吃。后来,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直接进入到“相对静止”状态:除了餐厅、超市、药店等之外,其他工商业包括各大赌场一律关门。所有人没有必要的理由不可以外出,在外吸烟、运动、遛狗都是违法的。有二十多人被起诉,最严重的一位由于没有戴口罩在外吸烟,被判五个月监禁


餐厅、咖啡馆、奶茶店一律不可以堂食,所有的博物馆关闭了,书店关闭了,游泳池、身房也关闭了,沙滩封锁了,就连公园的凳子都拉起警戒线,不允许在公园里坐着。


公园的椅子拉起警戒线/无畏


古特雷斯的传记《世界不一定要如此》/无畏


我路过主教山、东望洋灯塔,眼见郑观应故居、饶宗颐学艺馆,却都无法进入一睹真容。经过澳门的葡文学校,看到里面还张贴的纪念葡萄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百年诞辰的活动通知,不过应该近期无法举行了。想要拜访澳门唯一的葡文书店,也只能透过橱窗窥看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传记的封面了。


一入夜则是一片死静,只剩下赌场酒店外围的灯光还在闪亮。有一天晚上,还在天空中看到了难得一见的“超级月亮”。

在这座世界上最大的赌城,我没见到不夜城的一面,却见到了静悄悄如同鬼城的一面。


空无一人的福隆新街/无畏

夜幕下,大三巴前面静悄悄/无畏

平静的渔人码头/无畏


公交车停运,出门全靠步行,每个人出门必须佩戴KN95口罩。我不敢在同一地方逗留太久,免得被街上的警员认为有过度逗留的嫌疑。没有看到人头攒动的大三巴,只看到阶梯上只站了一只小狗,等待着主人给它在大三巴前留影。


我也不敢在街上与人多做交谈,生怕下一刻变成密接或者次密接,可能会被送去集中隔离。要知道,我此前在世界各地旅行,经常住在当地人家里,和当地人交朋友、学语言。然而,在澳门除了酒店前台和餐厅服务员,再也没跟什么人讲过话了。


白色的KN95口罩是标配/无畏


生活在酒店里,吃的变便宜


剩下的时间,只能待在酒店里了。疫情发生后,澳门的酒店突然不愁客源了。由于一些酒店被封控,一些酒店被用作集中隔离场所。除了滞留的游客,还有就是在澳门上班,却在珠海居住的劳工和澳门人,他们突然就变成无家可归了。


大家只好纷纷住进酒店,酒店前台排起了长龙。原来每晚几十块的五星级酒店价格也没有了,价格涨到两三百元一晚。


不过即使这样,也要比以前动辄千元便宜。至于许多滞留的大陆劳工,有的公司给报销统一安排住酒店,有的公司报销一半。由于赌场等工商业关门,劳工们也只好领一半工资,或者直接放无薪假。囊中羞涩,入不敷出,有人住酒店时候直接买了箱方便面,打算以此为生。


不过,由于所有的餐厅只能做外卖,各个餐厅甚至大酒楼都推出“抗疫套餐”抢夺客源,最便宜的一个盒饭只要18澳门元,人民币约15元。


大酒楼的18元套餐/无畏


我也辗转在澳门各个酒店中,从澳门半岛住到路环,又从路环回到澳门半岛。住过五星级酒店,也住过快捷酒店。澳门的酒店大多是封闭窗,这对于“相对静止”时期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房间中的人来说,并不友好,即便五星级酒店也是如此。


住得最舒服的应该是松山旁的一家三星级酒店,带着一个小阳台,阳台外就是葡萄牙人的百年老宅。下午时分坐在阳台上,呼吸室外的空气,喝杯咖啡,打开书本,阅读澳门的历史,也是一种享受。


酒店阳台的午后时光/无畏


不过,即使每天住酒店,也会提心吊胆。澳门的红码区、黄码区越来越多,红黄码区则意味着整栋建筑的居民彻底失去自由,被封控在建筑之内。连澳门的新地标新葡京酒店也被列为红码区,另外一个五星级酒店巴黎人则成了集中隔离点。


每天睡觉时都要担心自己明天醒来会不会身处封控区,因为只要有发现一例病例,你所在的大楼就可能成为黄码区或者红码区。


每天澳门的新冠应变协调中心记者会上,都会有记者问到封控区的居民的情况,封控区的人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人关心到封控区中狗的精神问题。因为有一只小狗身处红码区中,因为没有及时就医,窒息而亡,舆论一片哗然。


每日一抗原,两天一核酸


每日的生活,除了购买三餐出去透透气,另外能够出去的理由就是做核酸了。本来以为来到澳门,不用像在大陆一样,每两三天就做一次核酸,结果现在澳门需要两天一次核酸。而且,只要没有检测,澳门的健康码就立刻变黄码


所幸核酸检测现场井然有序,由于采取预约分流制度,所以一般不需要排队就可以完成核酸检测的任务。而且核酸检测大多是都在体育馆里等室内场所进行,不用在外面顶着大太阳。每次做核酸时,政府还会派发KN95口罩和抗原检测盒。


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做一次自我抗原检测。如今在世界其他国家,大规模的全民核酸已经很少,更普遍的其实是自我抗原检测。经常可以看到在国外的朋友在朋友圈展示他们两条线的抗原检测结果,也就是阳性,得新冠了。


每天做抗原,保绿码/无畏


我直到现在才第一次做抗原检测。拿着棉花棒自己捅鼻子,又将棉花棒放到试液中,再滴到了检测盒上,像极了高中时候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只是现在实验对象是自己。


等待着红线的显现的那一刻心情紧张,最后红线永远显示在C上面,永远是阴性。正如做了接近100次的核酸检测结果,永远是阴性。


抢隔离名额的煎熬


开往深圳的船停开,飞机也不断涨价和取消,剩下的唯一道路就是通过陆路进入珠海。6月底,传来好消息,“7+7”的隔离政策,变成了“7+3”。但是,坏消息仍然有:入境珠海是预约制,每天开放两三百个名额,早上10:00开抢,至12:00结束


抢隔离公寓就变成了许多滞留的人每天的例行公事。隔离酒店有好几个,但是每个隔离公寓开放名额的时间不固定,随机放出。所以有可能某个公寓在10:00就开放名额,也可能到12:00最后一分钟才开放名额。


这两个小时内,要不断的刷新,退出再进入,一开到绿了,就要马上上传资料抢名额。可惜即便是绿了,也不一定最后能预约成功。有人说是因为网速问题,就开始研究WIFI的速度快,还是手机数据流量的速度快;有人还说用电脑登录微信抢会比手机更快。总之,每天注定要有两个小时花在抢名额这一机械重复的动作中。


当我认为免隔离通关无望的时候,也加入了抢名额的大军。每天10:00带着希望开始,经过两小时的煎熬,12:00伴着失望散场。我认为抢到更多可能是运气吧,毕竟滞留在澳门的少说应该也有好几万人吧,每天两三百个名额能抢到全凭运气。还不如去哪吒庙或者妈祖庙拜拜,保佑自己能够抢到。


澳门的女娲庙


我建议与其傻傻的抢名额,还不如直接摇号,起码不用浪费每天珍贵的两个小时。后来,香港到深圳隔离采用了摇号制度。不过,珠海仍维持旧制。


集中隔离的日子开始了


澳门在经过两周 “相对静止”之后,病例逐渐减少。在上周六迎来“巩固期”,虽然不能堂食,基本上允许大多数的工商业开门营业,也包括赌场。有赌客周六凌晨就等待着赌场开门,毕竟赌客们太长时间无所事事,精神上也很难受。虽然公园仍然封闭,但是允许民众上街散步,不过不能够跑步。而且,即便在36.5摄氏度的大热天,KN95口罩仍必须佩戴。


也许由于赌客们有了寄托,放弃了抢隔离名额;也许有人相信巩固期之后很快会通关,也放弃了到珠海隔离的念头;也许有人就是被抢隔离名额折磨够了,直接放弃。突然之间,隔离公寓感觉没那么容易抢了,我也成功于7月23日抢到了隔离名额。


而且,还抢到了上面最便宜的公寓,房费每天100元,餐费每天100元。其他酒店很多一天下来就要三四百元的隔离费用了,更有甚者房费每天要680元,加上餐费每天100元,七天隔离下来就是5460元


7月24日,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和煎熬,终于入境珠海。横琴口岸几乎空无一人。当然,又开始了另一段等待和煎熬了。这自然就是七天的集中隔离。

荒凉的横琴口岸/无畏


进到隔离的公寓之后,发现没有喝水的杯子,找了客服,一开始说不送,最后还是送来了。就放在门口,悄然无声,用一个标有危险物标志的袋子包着。有了小纸杯,起码可以喝茶和咖啡了。


隔离第一天晚上不提供晚餐,幸好在澳门的超市买了杯面。没想到杯面没有配叉子,找客服要一次性筷子,客服表示明天才能送。最后只能用手抓起来吃了,幸亏自己曾在南亚待过,学会了用手吃饭的本事。


晚上,身着白色防护服、全副武装的防疫人员上门提供免费的核酸测试。接下来几天,还要再做几次,才能确保自己是健康无害的。


将自己这一个月来在澳门住酒店时候没喝的茶叶和咖啡都摆在桌上,做一个小小的茶歇角,静静等待七天后重获自由。滞留、隔离,这也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在离开澳门的那一天,我路过亚婆井前地,这里曾是葡萄牙人来到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看到工作人员好像正在搭建核酸检测屋。后来才看到新闻,原来澳门开始“核酸检测常态化”了。


澳门日报截图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