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格莱珉为澳洲八分之一的穷人编制社交网络 Grameen Creates Social Networks for One in Eight Poor People in Australia

​10月17日是联合国消除贫困国际日,同时在澳大利亚,这一周也是反贫困周(Anti Poverty Week)。澳大利亚社会服务委员会和新南威尔士大学最新研究表明,澳大利亚有八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研究的数据基于澳大利亚统计局2019-2020年居民家庭收入数据,将家庭税后收入中位数50%以下定义为贫困人口:单身成人每周收入489澳元(约人民币2218元)以下,以及由一对夫妻和两个孩子构成的家庭每周收入1027澳元(约人民币4660元)以下。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有331.9万人,占总人口13.4%。即在澳大利亚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穷人。在儿童群体中,有76.1万名儿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儿童总人数的16.6%。

(图/Grameen Australia)


反贫困周的宣传海报(图/Anti-poverty Week)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澳大利亚爆发,3月,澳大利亚颁布禁令,宣布对本国居民外的所有人关闭边境,开始全国性的封城措施。在严格的新冠防疫政策下,经济受到巨大打击。2020年第一季度,贫困率飙升至14.6%。

不过,由于在澳大利亚政府在严格防疫期间,实行经济支持补贴、新冠补贴、求职补贴等一系列政策,在2020年第三季度,贫困率下降至12%。随着防疫形势好转,2021年3月来时停止发放新冠补贴。2022年2月21日开始,澳大利亚也重新开放边境,迎接外国游客入境旅游。

不过,澳大利亚1/8的穷人仍是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单靠政府补助难以持续性解决问题。在澳大利亚开放边境之后,一个孟加拉国人从纽约飞往澳大利亚。这位孟加拉国人叫Shah Newaz。2008年,在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穷人的银行家尤努斯教授(Muhammad Yunus)的派遣下,在格莱珉银行工作了30年的他前往美国纽约。彼时的美国,正在遭受金融海啸的冲击,全美有七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

Newaz选择了纽约皇后开始这个全新的项目,让低收入的女性组成五人小组、每周召开中心会议,提供1000美元左右的资金,通过做小生意摆脱贫困。项目一开始到处碰壁,很多人以为他们是骗子,在第一年只有几十个客户。Newaz一开始的策略是利用老乡网络,在孟加拉国移民中发展客户,后来才发现美国有一个巨大的贫困群体:讲西班牙语的拉美裔移民。

我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别访问了格莱珉美国在洛杉矶和纽约的支行,惊奇地发现大多数客户连英语都不太会讲,大多数的母语是西班牙语。不谙西班牙语的孟加拉国专家,甚至还需要通过翻译才能与他们交流。本以为美国国语是英语,自然人人都会,实际上一大群底层是新移民的英语能力仍然相当有限。

我与Newaz在纽约的中心会议,地点在地下室(图/无畏)

格莱珉美国逐渐壮大,也吸引了华裔女企业家、前雅芳总裁钟彬娴(Andrea Jung)加入,担任格莱珉美国总裁。尤努斯加上钟彬娴的网络,让格莱珉美国不断获得融资,与越来越多的银行、公司、基金会合作。如今的格莱珉美国项目,已经遍布全美24个大城市,服务16万低收入女性。客户群体从拉美裔移民社区也扩展到各个族裔。一周前,尤努斯教授还出席了位于纽约著名的黑人社区哈莱姆(Harlem)的支行13周年的庆祝活动。


尤努斯出席哈莱姆支行13周年庆典(图/YC)

在格莱珉美国蒸蒸日上之时,Shah Newaz又选择了另外一个新的挑战,就是飞往太平洋彼岸,在一个新的国度开始新的格莱珉项目。澳大利亚和美国很像,同样是一个移民国家,同样有巨大的底层人口,同样有爱家庭、爱孩子的母亲。在澳大利亚,他的策略是从移民和难民群体入手。第一个项目点就设立在墨尔本——具有巨大移民和难民人口的城市。


Newaz(右)澳大利亚的女性会员小组
(图/Grameen Australia)


格莱珉澳大利亚的阿拉伯语广告(图/Grameen Australia)

截至目前,格莱珉澳大利亚已有60名客户。为这些女性提供的首笔小生意资金额度为1000-4500澳元(约人民币4500-20000元)。

2016年,Raghad和她的丈夫从伊拉克逃亡到澳大利亚。ISIS夺去了他们的房子,抢走了他们的钱,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今年Raghad加入格莱珉,在异国他乡有了一群每周见面的好姐妹,还从格莱珉得到资金扩大她的家纺小生意。

Dalal通过格莱珉的资金,开起了自己的理发店,她想告诉姐妹们:“即便许多姐妹做了很多年的家庭主妇,一直在照顾孩子,但做起自己的小生意永远不晚!”

多年从事金融和贸易工作的越南人阮约翰,一直参与非营利机构的活动,帮助社会边缘群体。今年,他成为格莱珉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中心经理,他的目标是帮助维多利亚州的越南移民社区。

不管在哪里,面对贫穷,格莱珉不断在为底层人编织社交网络,用于对抗社会原子化。这个网络,从孟加拉国的乡村,到战后满目疮痍的科索沃,到贫富差距巨大的美国,到发展中的中国,到澳大利亚,让底层人互帮互助、战胜困难、分享喜悦。

参考文献
Davidson, P; Bradbury, B & Wong, M. (2022). Poverty in Australia 2022: A snapshot. Australian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ACOSS) and UNSW Sydney.
Simmel, G. (1950). The Metropolis and Mental Life.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Wolff, K.H. (eds.) New York: Free Press. pp. 409-424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巴厘岛流行的黑白棋盘纹是什么意思?

黑与白的哲学 在巴厘岛,经常在各种场合看见一块黑白棋盘纹布围在某个物体上。这花纹,和我之前的一件格子衬衫简直一模一样。又让人联想起赛车中的最后冲刺,抵达终点时候便会挥舞的黑白旗帜。莫非岛上也办过一级方程式锦标赛? 在 时尚品牌的橱窗中,还会看到黑白 方格图纹的 衣 服和包包,其实不乏昂贵的奢侈品牌。 如今,这块棋盘纹布出现在巴厘岛的大街小巷,披在神像上,系在大树上,其中蕴含了深意。人们把这种布叫做“Kain Poleng”或者“Saput Poleng”。 Kain和Saput意思是布,Poleng则是表示黑白图纹,姑且将之音译为“ 博棱布 ”。 博棱布上的 白色象征光明、正面,而黑色则象征黑暗、负面,体现了巴厘岛印度教的Rwa Bhineda哲学。 博棱布的三种类型(图/ Rupawan ) Rwa Bhineda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两个相反的事物”。 这一哲学观念体现的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绝对二元对立,而是认为有正必然有反,正反两面互相共存,达到宇宙的和谐。 这倒是很像中国道家的阴阳二元论,也强调对立平衡。如此看,所谓中国传统智慧也并非中国独有。 巴厘岛上最常见的博棱布不是只有黑白两色的基础版,而是加上第三种颜色—— 灰色的升级版,称为“Sudhamala”。 灰色是黑色与白色之间的过渡色,代表了黑白之间的调和。 在三种颜色的基础上加上红色,则是 博棱布 的第三种类型,称为“Tridatu”。宇宙在正反之间达到了和谐,但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红色就代表了动力和变化。 棋盘纹的历史 博棱布的棋盘纹最早起源于6世纪,在印度笈多王朝出现了古印度象棋(caturaṅga),棋盘上使用了黑白相间的正方形图案,渐渐也成为一种南亚大陆的时尚。 在印度的安得拉邦,修建于16世纪的Veerabhadra印度神庙壁画上,还可以看到当时人们使用棋盘纹的布料。 Veerabhadra神庙中的棋盘纹壁画(图/Manuspanicker) 卡恰舞中的男子(图/无畏) W i bawa A.P.  e t  al .  (20 03 ).   Review of Shape and Color on Poleng Motifs in Bali.  MUDRA J our nal  Seni Budaya Volume 38, No. ...

《永恒族》里讲的古代巴比伦语 Babylonian Spoken in the Eternals

永恒族在地球上一出场就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帮助渔猎为生的人类抵御变异族的入侵。而后,他们伴随着人类历史一同前进,镜头又转向由艳丽的蓝色琉璃瓦城墙保护着的巴比伦城,这是对伊斯塔城门的再现。在城中,永恒族与巴比伦人对话。他们使用的语言是巴比伦语。伊卡利斯为了博得瑟西的欢心,还开始学巴比伦语。 巴比伦语属于亚非语系闪米特语族东闪米特语支,巴比伦语与亚述语十分接近,所以又有学者将它们合成为“阿卡德语”(Akkadian)。这种语言作为近东地区的通用语,存在于公元前2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期间,后来逐渐被阿拉姆语(Aramaic)所取代,巴比伦语走向消亡。如今中东地区流行的阿拉伯语,以及希伯来语就是巴比伦语的兄弟语言,同属闪米特语族。 巴比伦语用楔形文字记录。楔形文字是公元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发明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被用来记录多种语言,包括苏美尔语、阿卡德语(巴比伦语/亚述语)、阿拉姆语、赫梯语、古波斯语等。许多楔形文字泥板留存至今,成为了学者研究的重要材料。小时候听周杰伦唱的歌《爱在西元前》,里面就唱到“用楔形文字刻下了永远”,后来我旅行到了伊朗,果真在各处的遗迹中看到了楔形文字的泥板。 许多个世纪以来,很多中东的旅行家、学者都注意到波斯的这些谜一般的楔形文字,尝试破解却没办法成功。直到15世纪,欧洲人开始走进这个神秘的语言世界。威尼斯商人吉奥索法特·巴尔巴罗(Giosafat Barbaro)在波斯看到这些奇特的图案之后,将消息传到欧洲。其后引来其他欧洲的旅行家和学者的好奇,但许多人认为这些只是起到装饰作用的图案而已。 18世纪中叶,欧洲的数学家、探险家卡斯滕·尼布尔(Carsten Niebuhr)把波斯波利斯的楔形文字进行了完整的素描,并带回欧洲,才真正开始了几代人的破译工程,开启了“亚述学”(Assyriology)这一学科。 他们逐渐发现,巴比伦语是标记元音的,这就比许多只标记辅音的古代语言,更容易恢复其本来面目。甚至古希腊人还将一些楔形文字材料用希腊字母转写记录过。这样,现代学者们就能精确将巴比伦语转换为拉丁字母,即便不能100%确定某个字母在古代的真实读音,但是起码说巴比伦语成为可能。 饶宗颐教授1976年在巴黎期间结识亚述学学者蒲德侯(Jean Bottéro),学习楔形文字,走进了亚述学和巴比伦语的世界,并将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