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用五种文字书写的维吾尔语 Uyghur Language in Five Alphabets

和中国大多数的历史遗迹一样,新疆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在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管理。当我们赞叹一千多年前留下的,至今还清晰可见的壁画,突然发现旁边还有几十年前游客留下的“到此一游”的痕迹,有的用维吾尔文,有的用的是汉文。不过,在另一个角落,居然发现了英文字母,还写下了时间是1980年。难道当时也有不经事的老外做这种事情吗?

仔细一看,用的是拉丁文字,但实际写的不是英语。其实,这些也是维吾尔语。只是当时用的不是现在的阿拉伯字母标记,而是拉丁字母。

克尔孜千佛洞上的拉丁维文(图/无畏)

相比延续几千年的汉文字,世界上的许多语言使用的文字一直随着历史上的经济、政治、文化变动而发生改变的。维吾尔语这种语言,从一开始形成到现在,就用了起码五种文字书写过。

匈奴走了,他们在漠北放牧,创制古突厥文

维吾尔语的祖先是古代突厥语。当时突厥人居住在中原政权的北部的游牧民族。农耕文化的中原政权一直与北部游牧文化的马上民族之间纷争不断,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一开始最著名的就是匈奴。在于中原王朝的战争中,匈奴最终衰落。

5世纪中叶,发源于准噶尔盆地的铁勒部中的阿史那氏建立了“突厥汗国”,势力范围包括整个蒙古草原和准噶尔盆地。当时,这一个文化圈中,使用的语言称为“突厥语”,他们使用的文字是突厥文。

在古代,拥有文字实际上就有用了强大的武器,利用文字进行信息的记录和传播有利于组织的形成和制度的制定。取代匈奴占据漠北的突厥人进步的一点,就是拥有了突厥文。突厥文怎么来的?是突厥人拍脑袋想出来的吗?可以肯定的是,漠北突厥人的文字,居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中东地区的阿拉米文字有关系。古突厥文中有38-40个字母,其中23个字母就是原原本本的阿拉米文字。以色列人使用的希伯来文,就是这种文字的后裔。

古突厥文文本

突厥人怎么接触到这些远在天边的阿拉米文字?大家猜想是中亚的商业民族粟特人。当时,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群体,通过经济贸易,他们的影响力向政治、文化方面渗透。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粟特人就是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当时的粟特人所使用的文字粟特文,就是基于阿拉米文创制的,自右向左书写,只表示辅音。

在突厥汗国中,当权阿史那氏为主的部落成为贵族,而其他部落则不服这个当权的部落,便联合起来形成了“回纥”部落联盟,同时开始与当时的中原政权唐王朝交好。最终在唐王朝的支持之下,744年,推翻了突厥汗国,建立回纥汗国。这个汗国向唐王朝朝贡,接受册封。788年,取“回旋轻捷入鹘”之意,将官方的汉文名改为“回鹘”。其实,不管是回纥、回鹘,还是畏兀儿的译名,其实都uyghur(ئۇيغۇر),和现代的维吾尔名字是一样的。

生意做起来,粟特文用起来

回纥人本来信仰自然崇拜的萨满教,在于中原的接触中。回纥人接触到唐王朝的汉传佛教,也通过在中原经商居住的粟特人,接触到粟特人信奉的摩尼教。这些宗教都比自然崇拜更具理论性和制度性。摩尼教更简单明了,总结起来就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指的是黑暗与光明、善与恶,三际是世界发展的三个过程:初际(过去)、中际(现在)和后际(将来)。摩尼教就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面所说的“明教”。

这显然比当时艰深复杂,甚至戒律不全,还需要唐玄奘背包到天竺取经的汉传佛教要容易理解。同时,游牧民族回纥人还通过粟特人做起了贸易生意,粟特人掌握了回纥人的经济命脉,这样粟特人在回纥汗国里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

北齐石碑上的粟特人(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内)

第三代可汗牟羽认为最终选择了摩尼教,立摩尼教为国教。他还从洛阳带回来四位摩尼教教士与萨满辩论,结果摩尼教士获胜,奠定了摩尼教在回纥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摩尼教在回纥的传播中,势必同时也将他们使用的粟特字母引入回纥语言中。粟特语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语族,而回纥语则是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两者根本不同。所以,到了9世纪,又基于粟特字母,创制出了回鹘字母,实际上就是加上原来一些清浊不分的字母左右加一点或者两点来区分而已。这套文字也被后来漠北崛起的蒙古人,以及东北的满人采用,沿用至今。现在中国境内的蒙文用的文字就称为回鹘式蒙文。

不过,漠北的游牧民族们仍然在互相抢地盘,柯尔克孜族人的祖先黠戛斯人在汗国建立100多年后就取而代之。回鹘开始四处逃散,大部分人进入了西域,也就是今年的新疆地区,更远的进入中亚的草原地带。

哈密博物馆里所藏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图/无畏)

当时的西域盛行佛教,回鹘人也从摩尼教改信佛教。所以,他们也开始用自己的回鹘文来写佛经,最著名的就是1954年在哈密发现的《弥勒会见记》回鹘文版。

不过,回鹘人并没有把回鹘文字坚持下来。

强大的伊斯兰教来袭,阿拉伯字母成主流

公元9世纪前后,回鹘人建立了在中亚建立了喀喇汗国。刚刚成立的喀喇汗国仍然信任摩尼教和原始的萨满教。而喀拉汗国的西边就是波斯人建立的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萨曼王朝。萨曼王朝向往东推进伊斯兰教,第一个征服对象就是喀喇汗国。

萨曼王朝和喀喇汗国的对峙中,一个关键性人物就是喀喇汗国第三代汗萨图克。萨图克早年接触穆斯林,并皈依了伊斯兰教。915年,在穆斯林势力的支持下,萨图克在王位之争中打败了舒服奥古尔恰克,登上了王位。

登上王位的萨图克立在国内大力推行伊斯兰教,继位的儿子阿尔斯兰汗在960年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设立清真寺、经文学院和麻扎。如今,我们漫步开始老城,还能够找到当时建立的萨吉耶经文学院的遗址。

喀什老城里萨吉耶经文学院遗址(图/无畏)

喀什老城里的经文进修学校(图/无畏)

与此同时,喀喇汗国向东征服于阗国,灭亡了于阗国的佛教,使得今天的和田地区开始伊斯兰化和突厥化。现在我们开到很多石窟中的损坏,第一波就是当时的伊斯兰教徒破坏的。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许多壁画上的佛像被挖去了双眼。

克孜尔千佛洞中被挖去双眼的佛像(图/无畏)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也开始取代原来的回鹘文。11世纪,出生于喀喇汗国的首都喀什的马哈茂德·喀什噶里写成了《突厥语大词典》,全文用阿拉伯字母为突厥语标音,用阿拉伯语解释突厥语。

喀什老城的入城仪式,扮演马哈茂德·喀什噶里(图/无畏)

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开始了世界征服。西域落入强大的蒙古帝国之中,这块地区封给了成吉思汗的二儿子察合台,察合台建立了察合台汗国。不过蒙古大帝国充其量就是个松散的联盟而已。蒙古帝国在亚洲建立的金帐汗国、伊利汗国都被伊斯兰化,接着察合台汗国也改信伊斯兰教。蒙古铁骑也成为伊斯兰教传播的助推力量。

13世纪,阿拉伯文的回鹘语正式定型,被称为“察合台文”,一直沿用到1949年。察合台语也就演变为现代维吾尔语。

先用俄文后用拉丁文,最后回归阿拉伯文

居住在喀什老城里的维族大叔(图/无畏)

1949年建国后,由于中国与苏联的亲密关系,中国也效仿苏联境内使用俄文西里尔字母标识突厥语,用西里尔字母标识维吾尔语。但是,1959年,随着中苏关系交恶,西里尔字母遭到废止。

同时,1958年又公布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语拼音方案。所以,维吾尔语也跟随汉语拼音,制定出拉丁文字维吾尔语,从60年代开始,沿用至1982年。不过,1982年之后又重新使用阿拉伯文字的维吾尔文。这时候的新的阿拉伯文标识的维吾尔语,有别于不怎么标元音的阿拉伯语,把辅音、元音都一五一十地标识出来。这样让维吾尔语更容易学,只要学会字母,就可以准确地读出来。

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语言,维语位于左下方(图/网络)
喀什新华书店的翻译成维吾尔语的世界名著(图/无畏)

而对于现在大部分学汉语的维吾尔族人来说,非拼音文字的汉文字实在太难了,每个字的读音都不仅有自己的读音,学汉字的同时,还要学习拉丁文字的汉语拼音来读。有的人只记得了拼音,却不知道怎么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维吾尔族或者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朋友的手机上,都会装上一个应用,让每个汉字的拼音都显示出来,这样他们读拼音,就大概知道什么意思了。

学习汉语的课本(图/无畏)

其实,一种语言,用多种文字书写的例子在全世界历史上根本不稀奇。然而,从秦始皇“书同文”,统一汉字到现在的两千多年间,整个华夏大地一直沿用汉字。甚至,汉字成为与说着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的官方文字。即便现在略有变化,我们仍然能读出两千年前刻在铜鼎上的我们的文字,而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已经认不得自己古时候的文字了。


无畏
2018年6月3日
乌鲁木齐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