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荐书:《人类语言的故事》Book Recommendation "Babel: Around the World in 20 Languages"

十分推荐加斯顿·多伦的《人类语言的故事》,这是一本关于世界语言的通俗入门书籍。作者下了很大功夫研究这20门语言,译者的翻译质量也很不错。豆瓣上评分似乎不高,但我觉得实际上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一开始写越南语篇的时候,作者讲了自己学习越南语的过程,让我误以为这本书会讲作者在各个国家学习当地语言故事。如果这样子最能与我产生共鸣。不过,此后篇目大部分都是在讲语言的历史以及一些语法特点。这其实也不错,毕竟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20种语言,对大部分人来说大家都不熟悉,作者对这些事实做了科普。

在中国,估计除了中文、英文之外,其他语言都被称为小语种。这本书的按照语言使用人口多寡来排列,可能很少人会想到排第6的是孟加拉语,有2.75亿使用者,第12是斯瓦希里语,有1.35亿使用者,爪哇语还排在第16名呢,有9500万使用者。英语虽然名列第一,使用者有15亿(英语说的很烂的,因为紧张而不愿意说的人也包括在内),实际母语者只有3.75亿。如果按母语使用者来排列,那汉语、西班牙语要排在前面,英语母语者和印地语母语者的人数不相上下。

每种语言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作者在书中都很好的提到了其中这前20种语言的特点。这需要真真切切去学习这门语言才能感受到的,而且还要到当地去学,与当地人互动才能体会到。这是我在尼泊尔住在当地人家里,学习尼泊尔语时候切身体会到的。

书中的20种语言我大部分已经去到当地学习和体验过,所以读起来颇有共鸣。越南语不仅是对母语非声调语言的作者来说很困难,对母语是声调语言的我来说,掌握越南语的声调也不容易;南亚的各种语言文字一开始看起来眼花缭乱,但学多了就能看到其中的色彩斑斓;西班牙语的虚拟语态一度让我在这片密林中迷失方向,现在也许还没有走出来;韩语海量的拟态词也让我摸不着脑袋;不过,马来语用拉丁文字书写,无任何词性变化,无敬语系统,学起来实在容易多了,也难怪占印尼主体的爪哇人会选择马来语作为国语,而非爪哇语。

在家中翻看外语课本,听外国音乐,看外语电影,甚至上网课,采用人工智能翻译,这些都无法真正体验一门语言。我对美食、香车都兴趣不大,却痴迷于学习语言,而且通过不停的旅行,不断变换语言环境来学习语言。

只是,疫情为这一切按下了暂停键。在国内似乎又回到了上学时候学英语的状态,兴奋与苦闷交织。兴奋是因为一门新语言展现在面前,陌生的单词和语法刺激着大脑;苦闷又是因为没有语言环境,学无所用,进度缓慢,缺乏激励。人不能自由移动,不能面对面与世界各地的人互动,这个世界就少了许多色彩和乐趣。

世上语言千万种,不是只有中文、英文才是“大语种”。学习语言是体验这个世界丰富性的最好入口。而且,学会说一门语言没有门槛,并不需要天赋多好,智商多高,学识多渊博。世界上还有许多目不识丁的人能同时掌握四五门语言。

中国的多语者其实大有人在。新疆的哈萨克族人可以同时懂得哈萨克语、维吾尔语、普通话、英语,甚至俄语。广东一个客家村落的孩子也许同时懂得客家话、潮州话、粤语、普通话、英语。一个小学还没毕业的广东人去到拉美长年经商,他甚至能同时懂客家话、潮州话、粤语、普通话、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看看书中讲斯瓦西里语那一章,非洲人道出了最简单的道理:他们使用多种语言,是因为社会就是用多种语言。

当然,一门语言要学到精通并不容易,本书作者直言不讳,自己在越南语学习上的惨败,英语的写口语熟练度比写作差,法语没有在一段时期持续使用,学许多语言都是三心二意无疾而终。金克木先生也说,“我从小到老学语言,一种又一种,兴致不衰,但是没有一种可以说是真正学会了。”即便是自己的母语,如果长期不身处自己的母语环境,也会损耗甚至忘记,特别是儿童。不过,对于成人来说,也许回一趟老家,就会激活所有的母语记忆。

语言有趣的地方,在于学习每一门都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似乎人人皆可学,但是人究其一生,却永远不可能学完学透。

如果你对世界好奇,可以翻翻这本书。

评论

热门文章

庐山原来和传教士那么有缘 Lushan Mountain's Connection with Missionaries

庐山的名气,自小就听说了。一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小学生们都学过,二来童年看的动画片《圣斗士星矢》中,紫龙的老家就在庐山的五老峰。 路过九江市,庐山就在边上,不过没上庐山。现在是旅游旺季,门票和食宿费用都趋高。而且,最近气温直逼40摄氏度,爬山想必更热。虽然庐山上的牯岭镇应该还是清凉,但到牯岭镇也买庐山门票。索性在高铁上看一本方方写的《到庐山看老别墅》。 九江的历史中有一段英租界的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九江成为了通商口岸。我们现在在长江边上还能看到 美孚洋行 、 亚细亚火油公司 、 日本台湾银行 的旧址。 法国传教士在1862年建立的天主教堂至今仍在开放。教堂附近的修道院虽然早已经不运营,但屋顶的十字架还在。 亚细亚火油公司成为租界旧址博物馆/无畏 美孚洋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没有开放/无畏 九江天主堂/无畏 从九江开埠的那一刻开始,传教士们就开始建立学校,先后建立了18所小学、5所中学和1所大学。在1949年以前,教会学校是九江教育的中坚力量。 南伟烈大学 是当时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建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中的一员,变成了现在的同文中学。 翘树、翘秀、翘德 几个教会小学成为现在的第三小学、滨兴小学、龙山小学。 除了建学校,教会还建了5间西式医院。其中美国基督徒办的 生命活水医院 现在成为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来的名字也被医院继承,成为“生命活水医疗集团”。 同文中学内的旧南伟烈大学建筑/无畏 正因为有这段租界的历史,九江才能成为当时长江沿岸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在教堂之外,设立学校、医院、育婴堂等机构,收养弃婴、让女孩上学、普及教育、治病救人,这些是当时传教士在世界各地活动的普遍模式,结果则是将现代的社会福利模式带进了中国社会。不过,对于这段历史的介绍和研究太少了,在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 即便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从英国人手中将九江租界收回之后,这段租界的历史也给九江留下一笔巨大的遗产,其中包括庐山的 牯岭镇 。 按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牯岭镇是英国传教士兼商人的 李德立 (Edward Selby Little) 的房地产开发作品。李德立在1886年就到中国传教,在中国政经界纵横捭阖。1911年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合议中都有他的身影。 在珠海博物馆还藏有一张有他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南方代表伍廷芳的合影。 中间就是李德立 凭借李德立的人脉和广告能力,他成功地将原来的小...

走进清真寺,听到毛主席的颂歌

城东清真寺(图/无畏)   肇庆有两座清真寺 几年前我在肇庆走进了一间清真寺,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的阿訇 ( 参见: 肇庆清真寺的阿訇是海南人,母语接近马来语 ) 。那时候,没想到在肇庆还有另外一座清真寺。 两座清真寺,一座在古代城的西边,另一座在东边。从高要学宫往前走右拐,就进入明直街,这条街的尽头就出现一个绿色的圆顶大门,上面写着“城东清真寺”。 即便铁门关上了,但旁边的告示牌中,明确写出了清真寺的开放时间是每日9:00-11:00和15:00-17:00,只要凭借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证件登记就可以免费参观。 这样明确说明参观办法的清真寺在全国并不多见( 参见: 成都中轴线上的清真寺,你进去过吗? )。 开放时间(图/无畏) 铁门没锁,我轻轻推开。门里面挂着2006年城东清真寺重修时,广东伊协赠送的匾额:弘扬正道。走进里面还有很大的一块空地,在前面又有另外一个门,门头用阿拉伯语写着清真寺。 弘扬正道(图/无畏) 清真寺(图/无畏) 这个大门是开着,有一位大叔正坐着看报纸。我和他打了声招呼,告诉他,我已经去拜访过城西的清真寺,这次特别来看看城东这座。 历史上的清真寺 中式大殿门上挂着和另一座清真寺一样的匾额“主恩常念”,都是1838年(道光十八年)任职护理两广督标前营参将的李显扬所题。左右两边是阿拉伯文的匾额。大殿内还挂着乾隆年间的另外一块牌匾,写着两个大字:独一。 大殿(图/无畏) 主恩常念(图/无畏) 独一(图/无畏) 城东清真寺是明末清初建立的。从城东和城西两座清真寺的位置看,就知道当时是为了驻扎在肇庆的穆斯林士兵建的。 肇庆在明末清初登上了历史舞台。 1646年, 明朝实际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距离城东清真寺附近不远的丽礁楼,就是朱由榔 的皇宫入口。 丽礁楼(图/无畏) 同一年,他的另外一位竞争对手绍武帝在广州称帝不久之后就被清军消灭了( 参见: 皇帝葬在广州的公园里,路人皆不知 )。肇庆,成为清朝在大陆上的最后一个威胁。 没过几年,肇庆也被清军攻陷了。和广州一样,肇庆也驻扎了大量士兵,以防反叛势力死灰复燃。 士兵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穆斯林,落籍肇庆,成为当地人 (王彬 & 朱竑, 2007) 。 因此,如今广州、肇庆两市成了广东本土穆斯林最多的地方。广州尚存四座清真寺( 参见: 中国最早的清真寺在广州 ),而肇庆也有这东西两...

广州一祠堂前摆的石武将,可能来自皇帝陵墓

  陈氏宗祠(图/无畏) 在20多年前,广州的小谷围岛上只有一群静寂的村落。后来,由于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村落的面积大大缩小。不少村民也把老房子推倒,建起商业价值更高的楼房,毕竟周边都是消费能力不低的年轻大学生们。 乡村宗族最重要的象征物——祠堂倒是保存了许多。包裹在大学当中的北亭村至今仍保留着好几间祠堂。 陈氏宗祠在2014年被评为了广州市历史建筑。不过,如今这座历史建筑大门紧闭,前面堆满杂物。下雨天,旁边的韩国拌饭生意更加火爆,索性在祠堂前搭起了外卖配送中心,外卖员们忙着赶紧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学生宿舍中,以免配送超时受到处罚。 广州市历史建筑(图/无畏) 与他们的忙碌相比,祠堂前的空地显得空旷安静,在左右两边各立着一个武将石雕。左边武将怒目圆睁,身披甲胄,双手握住的宝剑垂直立于地上。 左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在正对面,另一位也是全副武装,双手斜握剑,腰上两侧还能清楚地看到挂着弓和箭。他们仿佛不怕风吹雨打,守护着陈氏宗祠不受侵犯。 右边的石武将(图/无畏) 腰间的弓箭(图/无畏) 可是,陈氏宗祠的地位还不够找到两位武将来看门。这两位石雕,在汉字文化圈中被称为“翁仲”,其造型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文臣武将。一般立在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之前的神道。 在《大明会典》中,规定了只有在公侯和二品及以上的大臣,在这个等级之下的只能出现动物 (《大明会典卷之二百三》) 。可见,这两个石武将本来守护的陵墓来头肯定不小,也许就是埋葬在这里的南汉皇帝?暂时没能找到答案。 这样的石雕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并不稀奇。去年我在山西,在去往定林寺的路上,就看到了没有被割去头颅的武将石雕 。不过,翁仲并 不是中国独有之物。 多 年前,我在济州岛上,也见过类似的石像,称为 石头公公 ( 돌하르방 )。石头公公鼻子粗大,嘴唇紧闭,两只手捂着肚子,看起来神似陈氏祠堂右边的那个武将翁仲。 在朝鲜时代,石头公公被放置在城门入口,起到辟邪、划界的作用。他同时还有一个“翁仲石”( 옹중석)的 汉字名称。 另外,济州岛上还有更小的 童子石 (동자석)。与守城的石头公公不同,历史上童子石被树立在坟墓两旁,这点倒是和中国的翁仲更相像。 李零 (2004:41-69) 认为,翁仲是汉代以后受到草原民族影响才出现的。这让我想起在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里看到的 石人 ,双头也是放在胸前。就连“ 翁仲”这个词本...